耆那教經典語譯分享《Uttaradhyayana 23》

11月 13, 2014 0 Comments

印度知名的艾蘿拉石窟,由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分別在不同時期建造
那麼圖中所示為耆那教的 Jina(勝者)?還是佛教的Buddha (覺者)?

那教(Jainism)與佛教(Buddhism)的發展及彼此的交互影響非常親密,二者均可視為對婆羅門教過於重視種姓制度的改革運動。

由於耆那教的興起、發展過程與佛教有大量重疊及相似處,在宗教術語及部分教義亦甚為接近,因此在彼此有相當程度的的交流及互染,甚至影響了後來大乘佛教的發展及教義。

耆那 Jina原意「生命痛苦的征服者」,相傳原有24位祖師,最早的創始人名勒舍婆。目前有歷史記載的是二十三祖巴濕伐那陀和二十四祖筏馱摩那。摩訶毗羅(Vardhamana Mahavira)被視作耆那教的改革者,他的俗家背景與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幾乎雷同,同樣是古印度恆河流域的一小國的王子(甚至連妻子都同名耶輸陀羅),30歲出家苦修,在外雲遊13年而證悟,認為任何眾生都有自己的一個靈魂,解脫靈魂的唯一辦法就是遠離物質(接近現在多數人對空的認知)。

耆那教基本教義為業報輪迴、靈魂解脫、和平及苦行主義等。並倡導眾生平等、全素食乃至不食、嚴禁殺生,且應積極愛眾生。耆那教認為輪迴之因乃由於業而有所繫縛。若欲脫離輪迴則須嚴守不傷害、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等五戒活,令業消失而顯本性,到達止滅,即得解脫、涅槃。由耆那教之聖典綜觀其教理特徵,概屬於一種出家解脫主義之宗教,與佛教同出一源,然其後之教理發展迥異於佛教者,乃在「自性」的差異。

據耆那教文獻《聖行經》記載﹐大雄逝世時已有教徒52萬多人。到公元前3世紀耆那教和佛教都受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支持和保護。耆那教聖典於西元前3世紀於華氏城(Pātaliputra)結集,約西元4-5世紀又於伐拉彼(Valabhī)第二次結集,始呈今日之面目。

耆那教經典中譯:《Uttaradhyayana 23》


有一位勝者(Jina),名叫脅(Parshva,注釋1),是位阿羅漢(Arhat),受人們所景仰,全然的覺悟與全知,法的先知與勝者。

有位世界之光的名弟子,年輕的沙門(Sramana)──迦尸(Kesi),完整的精通科學與正業。他擁有聞智(Sruta)與自覺智(Avadhi)的光芒,受信徒所擁戴,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遊行,他來到了舍衛城(Sravasti)。城中有個園子稱作鎮頭迦(Tinduka),他住於此園清靜處。

此時有位法的先知、勝者,就是舉世聞名的尊者筏馱摩那(Vardhamana;耆那教教主大雄)。有位世界之光的名弟子尊者瞿曇(Gautama),他具備完整的精通科學與正業。他通曉十二安伽(Angas)與覺悟,受信徒所擁戴,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遊行,他來到了舍衛城。城中有個園子稱作Koshthaka,他住於此園清靜處。

年輕的沙門迦尸與著名的瞿曇皆住於此,守護與自律。雙方的弟子們皆自治、苦行,他們持守規範,保護「自我」,並如此深思:

「我們的法是正確的呢?還是對方的法才是正確的?我們的教導與教義是正確的呢,還是對方的才是正確的?偉大聖賢脅尊者只教導四戒,但是尊者筏馱摩那卻說五戒?有教法禁止僧人穿衣,卻也有教法准許僧人穿上衣與下衣?雙方追求的目標相同,那是什麼造成這些分歧?」

瞭解彼此弟子們如此的想法,迦尸與瞿曇皆決定與對方碰面。

瞿曇知道哪些對於舊教團是正確的、哪些是合適的,來到了鎮頭迦園,伴隨著信徒與第子們。
當年輕的僧人迦尸見到瞿曇的到來,他接待瞿曇並給予合宜的照料。立即使用四種稻草與乾草位瞿曇鋪了個座位。
年輕的沙門迦尸與著名的瞿曇併坐,發出的榮光猶如日月。出於好奇,周圍聚集了許多異教徒與數千在家眾。天人、檀那婆(Danava)、乾達婆(Gandharva)、夜叉(Yaksha)、羅剎(Rakshasa)、緊那羅(Kinnara)等等聚集在此,也來了許多看不到的鬼眾。

迦尸對瞿曇說:「聖人,我想問您一些問題。」聽了迦尸的話,瞿曇如此回應:「先生,儘管問吧。」

因受到瞿曇的准許,迦尸便問瞿曇:「偉大聖賢脅尊者只教導四戒,但是尊者筏馱摩那卻說五戒,雙方追求的目標相同,那是什麼造成這些分歧?智者您難道都不擔憂這兩個有衝突的教法嗎?」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智慧會讓人知道法的真意與確切的真理。從前一位聖人的追隨者簡單但是理解慢,後一位聖人的追求者猶疑與理解慢,對於這兩類人,因而有兩種教法。前者只是較難理解戒律,後者只是較難觀察戒律,但彼此之間其實是容易觀察與理解的。(注釋2)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尊者筏馱摩那的教法禁止穿衣,但是偉大聖賢脅尊者卻准許第子穿上衣與下衣。雙方追求的目標相同,那是什麼造成這些分歧?智者您難道都不擔憂這兩個有衝突的教法嗎?」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取決於他們無上的智慧,渡津者(Tirthakara)對於不同需求者而修訂教法,對於修習者來說,眾多的表象只是為了讓人知曉這些外在事物對於宗教的修習是無用的。渡津者的建議是正知、正信與正業,這些是通往最終解脫的正因,而非外相。」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瞿曇,您立於數以千計攻擊您的敵人之中,您是如何征服他們的呢?」
瞿曇:「征服一個,就征服五個;征服五個,就征服十個;以如此的戰勝法,我征服了所有的敵人。」

迦尸問瞿曇:「您稱誰為敵人?」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自我』是那一個頑強的敵人,伴隨著其他四個根本的嗔(anger)、慢(pride)、誑(deceit)、貪(greed),就是五個敵人;再加上五根(眼耳鼻舌身)就是十個敵人。這些敵人,喔!偉大的聖賢,我持續的征服他們。」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我們見到這個世界的許多眾生們被束縛羈絆,而您是如何擺脫這些束縛而獲得自由,喔聖賢?」
瞿曇:「剷除所有的束縛,以正確的方法摧毀它們,我因此擺脫這些束縛與獲得自由。」

迦尸問瞿曇:「您稱什麼為束縛?」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愛、憎恨等等皆是沉重的束縛,其中染著(attachment)是最危險的一個;持續的摧毀它們,我依正業而活。」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喔!瞿曇,在內心的最深處長了一株植物,它會結出具毒的果實,您是如何的拔除它呢?」
瞿曇:「我已經全然的剪除那棵植物,並且將其連根拔起,我因此擺脫具毒的果實。」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植物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對於存在的渴愛是那會結出具毒果實的可怕植物,持續的拔除它,我因此過著愉悅的生活。」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瞿曇,有一令人懼怕的烈焰熾燃一切有形眾生,您是如何的熄滅它?」
瞿曇:「自河裡取水,那殊勝的水,來自天上的大雲,我總是將它澆灌在我身上,因此這烈焰燒不了我。」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烈焰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嗔、慢、誑、貪是那烈焰;正知、正業與懺悔是那水;以正知之水澆灌,嗔、慢、誑、貪等烈焰將被熄滅且不再燒傷我。」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瞿曇,您乘坐的那匹難以駕馭的、可怕的野馬,您是如何調伏它,讓它不會狂奔?」
瞿曇:「我以知識的馬勒控制它的路線,使它不會偏離路線而行在正道之上。」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匹馬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心就是那匹難以駕馭的、可怕的野馬,我以戒律來調伏,使它成為一匹訓練有素的犍陡神駒(Kanthaka)。」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這個世界充滿許多領人迷途的岔路,瞿曇您是如何避免踏上這些歧途而迷失方向呢?」
瞿曇:「哪些人行於正道、哪些人步上歧途,他們全都被我所知曉;我因此不會迷失方向,喔聖賢。」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道路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外道與異教徒都踏上了歧途;正道是勝者們所教導的,是最殊勝的一條道路。」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對於那些受大洪流所苦的眾生們來說,他們是否有個庇護所、避難處、堅固的地基可以依靠?喔瞿曇,您知道這樣的一個小島嗎?」
瞿曇:「在大水的正中央有個巨大的島嶼,它不受大洪流所侵犯。」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島嶼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老與死是那沖走眾生的洪流;法就是那島嶼、堅固的地基、避難處、最殊勝的庇護所。」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大洋之上漂著一葉扁舟,坐在船上的瞿曇您是如何的渡過大洋而至彼岸?」
瞿曇:「有裂縫的扁舟將無法到達彼岸;無裂縫的扁舟將到達彼岸。」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扁舟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身體就是那扁舟,生命就是那水手,生死流轉就是偉大聖賢們所渡過的大洋。」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在那令人懼怕恐怖的黑暗之中住著許多的眾生,誰將為全世界的眾生帶來光明?」
瞿曇:「無瑕的太陽將升起與照亮世界;他將為全世界的眾生帶來光明。」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太陽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到達生死盡頭者將升起,那全知的勝者、那光耀者,他將為全世界的眾生帶來光明。」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喔!聖賢,您是否知道一安全、快樂與寂靜之處,能令身心受苦的眾生所安養?」
瞿曇:「確實有此安全之處所,但是難以到達,在那裡無老病死之苦。」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處所為何?」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那個地方就叫做涅槃(Nirvana),是無痛苦與完美的地方,是聖賢們所到達的安全、快樂與寂靜之處。那是一個永恆的處所,但是難以到達。那些到達彼處的聖賢們將無所憂愁,他們已經到達生死之流的盡頭。」

迦尸:「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我禮敬您,您不受疑惑所困擾,您是所有修多羅(Sutra)之洋。」

在所以疑惑得到解答之後,無盡聖潔的迦尸向瞿曇行頭面禮足。在此令人愉悅的鎮頭迦園中,他接受第一位渡津者所宣說、最後一位渡津者所教導的五戒。迦尸與瞿曇的會面將知識與正業帶給人們,最重要的修習之道也被確立下來。所有的群眾們歡喜的接受如此正法,他們讚嘆迦尸與瞿曇:「願尊者們向我們示現恩惠!」

  我是如此宣說的。

注釋1:耆那教第23位勝者。
注釋2:脅尊者雖然只說四戒,但弟子們對於教法不會有所遲疑,因此也就不會遇上違犯筏馱摩那所制定的第五個戒律;筏馱摩那會多增修第五個戒律乃因其時之人或許多輕忽道德的緣故。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