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不產玉。和氏璧不是玉?
![]() |
《雍正御筆之寳》玉質如割脂亟丰潤純美,現藏於巴黎埃米爾·吉美博物館 |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影響力最深的一塊美玉,因稀少而珍貴、因遺失而神祕。
春秋時期,相玉人卞和因它而刖(斷)足悲歌五十載,然當時的治玉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楚國相玉人豈有不識玉之理?因此,和氏璧究竟是何種玉石,挑戰著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的智商,各種推斷應運而生,但時至今日仍尚未完美破解。
和氏璧產於何處?
《韓非子》中記載,楚國玉人卞和於荊山得一玉璞。荊山有玉,從戰國初期到中華民國均有史料記載,最具權威性的是《山海經》中「荊山之首景山多金玉」的記載,地理學史詩級著作《水經註》更是全方位分析了這一說法,甚至連《法華經》都說:「夫荊山之玉,衣裡明珠,胸中之真彩,礦里之精金。」三國詩人曹植的詩中都有「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的描繪。
中國共有6座荊山,分別在安徽、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無論哪一座荊山都不產玉。另一方面,若和氏璧產於荊山,理應由荊山的老鄉們先發現,為何由卞和所得的唯一一塊?或許我們可以說因荊山人不識玉,眾人視之為石,故由卞和獨得。但,若和氏璧產於荊山,出世成寶後,荊山理應掀起一股掏玉熱潮,又何以無聲無息呢?
和氏璧的外觀型態
因此,和氏璧特徵的記載,最可靠的應當還是《韓非子.和氏》一文的記載:「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璞,原指玉石外層的圍岩,也可以指:
- 未經雕琢的玉石。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此處的「璞」乃指未經雕琢的玉石。
- 蘊藏有玉的石頭,俗稱「石包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楚文王指使玉匠整理它的璞,進而獲得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璧。又見西晉傅鹹《玉賦》中指和氏璧「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明末中國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為硯托之類,其價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餘無瑕者,古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
和氏璧的材質
傳說,秦統一六國之後,將和氏璧改雕作傳國璽。唐末五代杜光庭《錄異記》中,關於和氏璧傳國璽的外觀記載:
「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曆世傳之。」
近代圍繞和氏璧材質的推測,《錄異記》中「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這二句話是所有古代文獻資料中,唯一對和氏璧外部顏色變化具體情況的陳述性描述,也因此引起了學界廣泛重視。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即根據《錄異記》所載和氏璧特徵,以及地礦資料,於1927年提出可能為和氏璧的八種材質。分別為:(1)月光石、(2)拉長石、(3)綠松石、(4)蛋白石、(5)碧玉、(6)岫岩玉、(7)藍田玉(8)瑪瑙等。
其中,先後有湖北省地礦局工程師郝用威(1986)、浙江寶玉石研究所袁奎榮教授(2001)宣布破解和氏璧材質之謎,支持拉長石説。後來的學者,基本上也以《錄異記》為基礎,圍繞著章鴻釗先生的觀點繼續展開,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如:(9)獨山玉、(10)翡翠、(11)荊山硅礦、等。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顯見和氏璧乃是一塊蘊藏有玉的石頭,即「石包玉」。因此和氏璧不可能是(2)拉長石及(1)月光石,主要的原因是它們無法成璞。但月光石、拉長石、蛋白石、碧玉、軟玉、藍田玉、瑪瑙、獨山玉等八種材質均無法成璞,不符合文獻紀錄。
![]() |
甘肅省天水市出土戰國玉鉞(藍田玉) |
另一方面,綠松石雖可成璞,但楚國的宮廷玉人,先後兩次錯誤裁定和氏璧為石頭,顯示和氏璧是一種陌生少見的玉料。根據現今考古顯示:(3)綠松石、(6)岫岩玉(9)獨山玉、(10)藍田玉等四種材質,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被廣泛地被利用來製造工具、禮器及飾品等。
秦嶺以北,關中平原東南部一帶為西陲之地,西周時稱「弭」,春秋改隸秦國。此地產玉,秦據「玉之美者曰球,次美者曰藍。」改稱「藍」。戰國時置縣,對藍田玉有了大規模的開發,甘肅省天水市出土戰國大玉鉞即為藍田玉所作。據此可知,在春秋以前,藍田有玉已是天下通曉,秦楚相連,泱泱大楚豈有不知不識之理?因此,楚國的宮廷玉人不可能不認識這四種玉料。
2013年8月,譚衡建在湖北保康發現一種類似於石英、夾雜有彩色雜物顆粒的硅質岩石,命名為「荊山玉」。不過,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溫潤含蓄的玉相差甚遠。同時,《錄異記》全書內容均是各種「神仙變異」(道教中心思想)的故事,其成書背景的唐末五代,正是道教亟衰待振的時期,身為一名道士的杜光庭作《錄異記》,無疑乃是為了吸引信眾、宣揚教理,實際上並不可靠。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