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钤印碧玉螭紐三希堂璽
此處原名「温室」。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三希」一名的由來,乃是乾隆皇帝曾於此收藏三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書法家的珍貴墨寶真跡。乾隆丙寅(1746)夏四月,乾隆皇帝在雅室內自書《三希堂記》云:「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移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三希」還有第二層解釋。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通書》中提到儒教的「三希真修」,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翻作白話解釋:讀書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因此,乾隆皇帝以「三希」來提醒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
我們可以說,養心殿是乾隆皇帝處理政務,實現政治理想的地方;而三希堂則是他彰顯盛世的宏大收藏的彙集之地。為此,乾隆前前後後製作「三希堂」璽多達十三方,是乾隆時期所有宮廷建築中,刻製宮殿璽最多的地方,可見乾隆皇帝對三希堂的重視程度。
2012年5月17號在英國倫敦舉行的邦瀚斯中國藝術拍賣會上,其中一件令人觸目的藏品。這方「三希堂」 玉璽,長8.7公分。翠綠色,玉質晶瑩剔透,故曾訛傳為翡翠質,後經考應為和闐碧玉,堪稱碧玉中之極品。璽背高隆而無紐,以細膩傳神的蘇作技法刻有大小各異的三條螭虎。印面為葫蘆形,篆刻陽文「三希堂」 三字,印文見於清代皇家印譜《皇史宬印譜》和《光涵星斗》中。 不過,在《皇史宬印譜》中印鑒完整,而在《光涵星斗》顯示浮雕邊緣稍有碎裂,顯見在使用過程中曾有毀損。
原應存放在紫禁城養心殿西端的三希堂書房內,大約是八國聯軍入侵或義和團事件後被偷運出宮,才輾轉流落到歐洲。據傳最後由一位台灣買家,經由電話交易以340萬英鎊(折合台幣約1億5千萬元)買走。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