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阿賴耶之一
大乘佛教「阿賴耶識」思想的發展,與部派佛教「補特迦羅」思想有一定程度的關連,這二者經常被認為是輪回、乃至成佛的根本,多數的人往往不清楚二者之間的差異,更無法清晰地與外道靈魂論加以區別。在「補特迦羅」一文當中,我們討論到了經量部的「一味蘊」及說轉部的「種子說」,二者結合發展逐漸成為大乘佛教唯識派所主張的「阿賴耶識」理論。「阿賴耶識」,梵文作「ālaya-vij~nāna」,意譯為「藏識」,一般認為乃由彌勒所開出,經無著、世親將之擴大充實,在《唯識二十論》及《唯識三十頌》中圓滿地建立起來,成為大乘唯識瑜伽行派的根本主張--即在根本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之外,成立有一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這是佛教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眾所皆知的,「阿賴耶識」是一個非常精深、很難以短篇就能夠清楚解釋的題目,許多初學佛者對於阿賴耶並不清楚,即使看了相關經典論著,也往往是「有看沒有懂」,甚至經常造成對「阿賴耶識」的錯誤理解、解釋,未獲法昧。接下來幾篇,我們將略說大乘佛教「阿賴耶識」興起的過程及理論內容。
阿賴耶 (ālaya) 的起源探索
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阿賴耶識(如來藏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們修證佛法、成佛的真心本性、根本,這種說法實際並不正確。在《攝大乘論》中,提到應當「為滅阿梨耶,如來說正法,…,方得滅盡阿黎耶」,顯然與多數人對阿賴耶的理解、認識有所出入:「如增一阿含經言:於世間喜樂阿梨耶、愛阿黎耶、習阿黎耶、著阿黎耶。爲滅阿黎耶,如來說正法,世間樂聽故,屬耳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滅盡阿黎耶,乃至受行如來正法及似法。由如來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議法。」由此可知,「阿賴耶」的概念在早期佛教就已經被提出,在《成唯識論》中也這麼提到:「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目前北傳的《增一阿含經》中,並沒有找到與《攝大乘論》及《成唯識論》相應的內容,顯然已經失傳。然而,在南傳巴利藏當中,則可以找到幾乎雷同的經文:
諸比丘!眾生愛阿賴耶(ālaya-ārāma)、樂阿賴耶(ālaya-rata)、欣阿賴耶(ālaya-sammudita)。如來說非阿賴耶(anālaya,或譯:非染著)法時,彼等洗耳恭聽,生起想要瞭解的心。諸比丘!因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的出現,而有此第一希奇未曾有法出現。 --《增支部尼柯耶》第128經
諸比丘!時,如來作如是想:此法甚深,難知難見,微妙寂靜,非俗智所能及,唯賢聖所能知,然世間有情愛阿賴那、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的有情,難以理解此因緣生起的道理。尚且難以理解此諸蘊之寂靜、諸依之棄捨、愛欲之消滅、離欲寂滅涅槃之道理。--中部第26經《聖求經》
阿賴耶的語意及相關論述
在南傳尼科耶中,對於「阿賴耶」一詞有許多種不同的翻譯,包含:阿賴耶、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染著、愛欲、執、所執處、避難處、所著處、阿羅耶、樔窟等,皆為負面「對某物貪愛、執著、染著」的意義,譬如眾生貪愛、執著於愛,則稱作「愛阿賴耶」。
在《大毗婆沙論》卷六當中,將阿賴耶與一切趣、一切路、三種火、四瀑流、傲慢、渴愛等併列:「云何無爲阿羅漢果?謂貪嗔痴永斷,及一切煩惱永斷,越一切趣、斷一切路、滅三種火、渡四瀑流、摧諸傲慢、離諸渴愛、破阿賴耶,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安樂,及諸愛盡離滅涅盤,是名無爲阿羅漢果。」
同時《大毗婆沙論》卷九,又說阿賴耶所藏的是貪愛執著而非種子、樂著阿賴耶,爲有情眾生之無智、無見,都爲須破滅的對象:「若法爲欲界阿賴耶所藏,摩摩異多所執,名欲界系;爲色、無色界阿賴耶所藏,摩摩異多所執,名色無色界系。阿賴耶者謂愛,摩摩異多者謂見。」、「然由三事故有情無智無見,一由樂著阿賴耶故,二於所作多疑惑故,三于有情不謙敬故。」同樣的,在《俱舍論》及《順正理論》當中,亦均將阿賴耶與欲、貪、親、愛等聯在一起:
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希求見。汝爲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不? --《俱舍論》
上座所持契經亦說:若緣欲界起染起貪,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諸耽著,是欲貪相。故執有貪通三界者,非爲善執。--《順正理論》
從早期經典及諸論中,我們可知阿賴耶的原義是執著貪愛的意思,那麼又為何到了現在卻轉變成成佛的種子呢?我們留待下一篇文章中討論。(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