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法會閑談
![]() |
法會的最大功能在於教育與關懷(網路圖片) |
2005年底,聖嚴師父提到希望啟建水陸法會。
由於漢傳佛教的水陸法會,主要是參考道教「建醮」所編成,除了把道教三清神祇換作佛教的佛菩薩、把道教經典換坐佛教經典外,法會的結構及儀軌大抵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所謂的「送聖」,就是在法會的最後一天,將牌位、紙馬、紙船及大量的金銀紙等,透過焚燒的形式代表送回天廳,在火焰中圓滿。由於法鼓山一直以環保為訴求,水陸法會必須大量燃燒的送聖,便成了與法鼓山的環保精神剛好衝突,是亟需要也必須解決的課題。
當時,剛好有幾場大型的演唱會使用水幕呈現3D雷射動畫,效果很好、畫面也很精采。因此便向聖嚴師父建議:可採用平面動畫,或者3D動畫的方式呈現送聖的畫面,雖然製作費可能較高,但可多次使用,符合法鼓山的環保精神。
2006年的時候,聖嚴師父再次提到啟建水陸法會的議題,當時僧團多數法師認為水陸法會勞民傷財,尤其是當中的儀軌和大量的焚燒不符合佛教、環保的精神,如果以電腦動畫來取代傳統的燒化是否可行?也亟待討論與請教長老們的指導,贊成及反對的聲音彼此拉扯,法鼓山水陸法會的因緣沒有成熟。
2007年2月,法鼓山內部達成共識,以改革為目標,將現行的水陸法會修正為一個真正符合佛教精神、環保、現代性的水陸法會,並強化水陸法會的教化意義,突破傳統水陸法會給人一種迷信的印象。
而最棘手的問題--「送聖」也決定用平面動畫的形式呈現。而水陸法會必須書寫、大量的牌位,也在「一個象徵性的牌位」及「電腦動畫牌位」二個選擇之中取得共識,採用電腦動畫的方式處理--畢竟象徵佛菩薩十方鬼神的送聖都可以用動畫取代,牌位又何嘗不可呢?而為了強化漢傳佛教水陸法會的內涵及教化意義,僧團安排了巡迴性的說明會及講座,講演水陸法會的內涵及特色,並鼓勵信眾參加水陸法會,佛研所也主動辦理了一場大型的研討會作為水陸法會的暖身。在因緣巧安排之下,北藝大的簡立人及房國彥二位教授,承擔起法鼓山水陸法會各壇場的風格設計,同時在故宮及日本信眾的協助之下,取得了許多珍貴的經變圖,這些經變圖後來便成為壇廠的主要視覺內容,充滿了傳統的美感及富有藝術價值。
許多促成水陸法會的因緣逐漸成熟,法鼓山水陸法會也成為台灣最盛大的水陸法會──傳統的水陸法會受限於人力、物力、場地,定義上雖然內壇及外壇同時隨在,但在操作上往往只操作內壇,外壇並未實際操作,是靜而無聲的。而道場的水陸法會,卻大膽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內外壇場同時操作,這種作法在台灣其他道場幾乎是見不到的。
曾經有人問我的立場來看,是否贊成水陸法會的辦理。實際上,對我來說,水陸法會自古以來只是一種權宜的方便法罷了,如果能夠透過法會的辦理接引更多的人接觸佛教,同時跳脫傳統法會的念唱梵唄,深入經典及提高教化意義。平凡庸碌如我,又有什麼立場贊成或反對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