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補特伽羅」之二
《箭喻經》中世尊的聖默
世尊住世的時候,鬘童子比丘以「世間是否永恆」、「世界有無邊際」、「肉身與靈魂是否同一」、「如來死後是否存在」等14個哲學問題請教世尊,世尊並不正面的回答世間是否永恆」、「世界有無邊際」、「肉身與靈魂是否同一」、「如來死後是否存在」,而以中箭者應求撥出箭頭,醫治創傷,不應先去考究箭的質地、射箭者的種性等爲喻,說明追求行而上學理論者是徒勞無益的、它們與清淨的梵行生活沒有關係、修習梵行的生活並不依靠這些行而上的理論學說。
同時,世尊表示行而上的理論並不能導致厭離、離欲、寂滅、寧靜、正見、覺悟以及涅槃,因此世尊只演唱「苦、苦集;苦滅、苦滅道」4種有助於梵行、厭離、離欲、寂滅、寧靜、正見、覺悟、涅槃之法門。
從《箭喻經》中我們知道,世尊本人是不願回答「無記問題」,可以看出佛教比較重視現實人生的關懷,對於探討深奧的形而上問題,則往往採取回避、默然的態度。
佛滅後的發展
佛滅之後,到了部派佛教時期,後人基於對於好奇及哲理的追求,業與輪迴的關係、無我與輪迴之間的矛盾性現象被重新提了出來,並發展了長期的討論--直到現代仍是人們最勤於討論的佛教議題之ㄧ,但誠如世尊老人家的斷言及智慧,迄今這問題仍然無解--各部派紛紛對此議題提出不同見解、不同程度的「補特伽羅」理論,企圖用來解釋輪回主體及業報主體的問題。所謂的「補特伽羅」,意譯為「數取趣」,即一次次、不斷地在六趣(六道)中招受輪回果報、生死流轉的主體,是「神我」(靈魂)的別名。各部派所提出的「補特伽羅」理論,大抵粗略的簡說如下:
- 犢子部-「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
為了解決外道對於佛教關於輪回主體的疑難,犢子部最早提出了「補特伽羅」理論,來解決無我與輪回之間的矛盾。犢子部主張「補特伽羅」與「五蘊」之間不即不離,猶如火與薪的關係,火不能離薪,但火也並不是薪,因此「補特伽羅」與五蘊之間的關係是非一非異。犢子部強調,在生死輪回過程中,如果沒有「補特伽羅」,業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此補特伽羅不受生死輪回的支配,是恒常不變的。同時「補特伽羅」也承擔起「記憶」的功能,是有自性的,若在一切法剎那生滅的狀況下,「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剎那滅心於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
換言之,犢子部所提出的「補特伽羅」乃是「輪回」及「認識記憶」的主體。犢子部以薪火譬喻的「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十分玄妙,然而卻與「無我」的思想產生衝突。
- 說一切有部-「假名(世俗)補特伽羅」:
犢子部提出「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理論之後,立即引起了其他部派的反對聲浪。當時勢力最龐大的說一切有部本宗反對犢子部「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的理論,而提出了「假名(世俗)補特伽羅」的說法。說一切有部主張萬物皆剎那生滅,一切諸法都不能從前世轉至後世,然而說基於「三世實有」的理論基礎,自認識作用與業果相續的受報立場,說一切有部提出了「假名(世俗)補特伽羅」的說法,並以此貫穿世俗的生死相續,因此「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
儘管說一切有部的不承認犢子部的「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但也另立「假名(世俗)補特伽羅」,多少肯定了「補特伽羅」作為在流轉輪回主體的價值,同時以為只有承認世俗補特伽羅,才能解釋輪迴、解脫。實際上這多少與「無我」仍存在著實際的衝突--畢竟在「無我」的前提,我們可以依「十二」因緣來說明「相續」的特質,安立一個假名、世俗的「補特伽羅」是沒有意義的,只不過是為了滿足邏輯上的需要被迫出現、虛擬的產品。
- 經量部(說轉部)-「勝義補特伽羅」(一味蘊):
經量部所提出的「勝義補特伽羅」實際上是強化了犢子部「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勝義,是世俗假名的對稱,即是真實之義。經量部認為「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是微細難可施設,即實我也。」表示「勝義補特伽羅」是一種細微難知、不可以言語表述的真實自我。而「一味」則有「相續不斷」的意思,即流轉輪回的真實主體。經量部認為「勝義補特伽羅」乃是由二者和合而成:其一是恆有不變的「一味蘊」,其二是由「一味蘊」發展而來,具有生滅作用現象的「根邊蘊」。經量部的「一味蘊」及「根邊蘊」被學者視作大乘佛教阿賴耶識思想的前身,後來並結合說經部的「思種子」發展為大乘佛教瑜伽唯識的基本理論。然而就的本體性質而言,「勝義補特伽羅」與「無我」有著更大的衝突。 (待續)
為了解決外道對於佛教關於輪回主體的疑難,犢子部最早提出了「補特伽羅」理論,來解決無我與輪回之間的矛盾。犢子部主張「補特伽羅」與「五蘊」之間不即不離,猶如火與薪的關係,火不能離薪,但火也並不是薪,因此「補特伽羅」與五蘊之間的關係是非一非異。犢子部強調,在生死輪回過程中,如果沒有「補特伽羅」,業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此補特伽羅不受生死輪回的支配,是恒常不變的。同時「補特伽羅」也承擔起「記憶」的功能,是有自性的,若在一切法剎那生滅的狀況下,「若一切類,我體都無,剎那滅心於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
換言之,犢子部所提出的「補特伽羅」乃是「輪回」及「認識記憶」的主體。犢子部以薪火譬喻的「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十分玄妙,然而卻與「無我」的思想產生衝突。
犢子部提出「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理論之後,立即引起了其他部派的反對聲浪。當時勢力最龐大的說一切有部本宗反對犢子部「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的理論,而提出了「假名(世俗)補特伽羅」的說法。說一切有部主張萬物皆剎那生滅,一切諸法都不能從前世轉至後世,然而說基於「三世實有」的理論基礎,自認識作用與業果相續的受報立場,說一切有部提出了「假名(世俗)補特伽羅」的說法,並以此貫穿世俗的生死相續,因此「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
儘管說一切有部的不承認犢子部的「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但也另立「假名(世俗)補特伽羅」,多少肯定了「補特伽羅」作為在流轉輪回主體的價值,同時以為只有承認世俗補特伽羅,才能解釋輪迴、解脫。實際上這多少與「無我」仍存在著實際的衝突--畢竟在「無我」的前提,我們可以依「十二」因緣來說明「相續」的特質,安立一個假名、世俗的「補特伽羅」是沒有意義的,只不過是為了滿足邏輯上的需要被迫出現、虛擬的產品。
經量部所提出的「勝義補特伽羅」實際上是強化了犢子部「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勝義,是世俗假名的對稱,即是真實之義。經量部認為「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是微細難可施設,即實我也。」表示「勝義補特伽羅」是一種細微難知、不可以言語表述的真實自我。而「一味」則有「相續不斷」的意思,即流轉輪回的真實主體。經量部認為「勝義補特伽羅」乃是由二者和合而成:其一是恆有不變的「一味蘊」,其二是由「一味蘊」發展而來,具有生滅作用現象的「根邊蘊」。經量部的「一味蘊」及「根邊蘊」被學者視作大乘佛教阿賴耶識思想的前身,後來並結合說經部的「思種子」發展為大乘佛教瑜伽唯識的基本理論。然而就的本體性質而言,「勝義補特伽羅」與「無我」有著更大的衝突。 (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