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鑑定筆記

12月 29, 2014 0 Comments

明末清初希角雕觀音像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無題》唐 李商隱

一段時間,我對犀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花了一點時間整理相關資料成文,分享給各位參考。

在文物收藏的世界中,常說的「竹、木、牙、角」中的「角」,主要是指犀角。犀角雕工藝品大多數是犀角杯、腰牌及念珠,圓雕較少。由於犀角保存不易,宋以前存世者稀罕,目前最古老傳世之犀角雕製品收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代犀角杯和帶板飾物。

在中國,犀牛曾廣泛分佈在南方各省,分別為: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中國犀牛主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在商周之交及春秋戰國時代,犀皮被大量製作成鎧甲,而犀角又被用作雕制各種器皿酒具,當時犀牛即遭遇到空前瘋狂的捕殺,至秦漢北方犀牛已成稀獸,唐代之後犀牛僅存于華南小部分區域,包括了: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甚至青海,都有分佈,明朝時,只分佈于貴州、雲南。由於犀牛數量稀少,犀角益顯珍貴。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府發出禁令,不許民間亂捕犀牛。但並非出於保育,而是為了使犀牛角成為官府私有的財産,進貢給上司和朝廷,為自己陞官發財鋪平道路。在1900-1910年間,短短10年間,進貢清廷的犀角即高達300多支。1916年,最後一頭雙角犀(蘇門答臘犀)被捕殺;1920年,最後一頭大獨角犀(印度犀)被殺;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爪哇犀)被殺。此後,沒人能在中國再看到任何一頭犀牛,犀牛在中國消聲覓跡了。

目前市面上所流通的犀角,十之八九皆是仿品,大多以水牛角、牦牛角、蹄子料,甚至特殊塑膠仿作,有些仿得十分逼真,又大部分人皆沒有見過真品犀角,因此上當受騙的不少;真品犀角是罕見而價高的,非我等小輩的能力得以收藏,但還是將文字整理起來,留作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參考。

近代的犀角雕刻作品當中,非洲犀角較多,亞洲犀角較少。亞洲犀角中,印度犀角是吾人比較熟悉者,相關的記載論述也比較詳細,相對爪哇犀角和蘇門答臘犀角相關資料則不詳。

品種介紹


一、亞洲犀牛角

又稱作「暹羅角」,體積小者重一、二斤,體積大者可達十幾斤重,是古代珍貴工藝品及藥用的主要用材。

總體長度約30公分,呈圓錐形。角前面近底部有一縱深陷溝,習稱「天溝」。與「天溝」相對的底面上有一脊狀隆起,習稱「地崗」。角基部周邊凹凸不平,習稱「馬牙邊」。

底盤呈橢圓形,前窄後寬,狀如西瓜籽或龜背狀,中央凹陷,習稱「窩子」。其上滿布針孔狀鬃眼,習稱「砂底」。縱剖面有「竹絲紋」,橫剖面有「粟紋」,沸水微浸泡後,有清香氣,用手磨擦具香氣。鎊片灰白色,透光可見透明的棕色芝麻點狀,習稱「芝麻點」,無牽連絞絲,具清香氣,磨之有腥氣。包含蘇門犀、印度犀、爪哇犀三個品種:

  1. 蘇門犀:
    產於蘇門荃臘、泰國。雙角犀,雌雄皆長角,雄角長大,雌角較短。古代製作工藝品主要取其前角。角前邊較長而彎弧,後邊短而稍直。加工後呈明黃色或棕黃色。縱剖面有「竹絲紋」,橫剖面有「粟紋」,氣味清香。底盤狀如西瓜籽。
  2. 印度犀:
    產於印度及尼泊爾。獨角犀,雌雄獸鼻端均長一角。角黑色、堅硬,粗而不長,長約30公分,前端稍鈍圓。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上部烏黑色,下部色漸淺,稱「雲頭雨腳」。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高約3cm,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堅硬的直刺,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的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9~15公分,深約3公分;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條突出的高崗,崗長6~7公分,高1~3公分。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20公分,寬1l~14公分,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邊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公分,並佈滿鬃眼狀圓點。角質堅硬,但可縱向劈開,縱剖面有明顯的順直粗絲,紋理清晰,不斷裂,不牽連,無絞絲。鎊片可菲薄如紙,捲曲不平,灰白色,夾有暗棕色芝麻花點或短線紋,對光照視可見透明點。細銼刀銼磨有清香氣味。習性山居,藥材界稱作火犀。
  3. 爪哇犀:
    爪哇犀和蘇門犀生活習性相同,習性喜游水、怕曬,有別於印度犀。經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不合群。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爲食,藥材界稱作水犀。水犀角的藥用價值是火犀角的2~3倍,是貴重的中成藥原料配藥,世面上說的文犀、香犀及價格最昂貴的犀牛角就是這種水犀角。產於馬來西亞、緬甸。
  4. 獨角犀,
    雄性長角,雌性無角,身一有三角皺褶。雕刻工藝品主要用雄性之角。雄性角長約25公分,與前兩種犀牛不同是其上端比較尖銳,稍往前彎。縱剖面有「竹絲紋」,橫剖面有「粟紋」,氣味清香。底盤橢圓。

二、非洲犀牛角

又稱作「廣角」、「天馬角」、「兕角」、「柱角」,清後期「五口通商」後主要由於廣州港口大量進口,因此又稱作「廣角」。主要是藥用,用以替代當時已日益稀少的暹羅角,但因自然氣候條件不同,藥效不及亞洲犀角。清末民國才用來雕刻成犀角工藝品。

非洲犀角一般是黑褐色或黑紅色,特徵為體積大,約90~160公分,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無「天溝」、「地崗」、「馬牙邊」,質堅硬,不易劈開。表面可見細裂紋,尤以近底部較多。底盤圓形或近似長方形,無「窩子」、「砂底」。縱剖面絲較粗,顯順紋,較犀牛角細,而且相互粘連,灰黑色。鎊片灰白色,多彎曲,「芝麻點」無或不明顯,有牽連絞絲。無清香氣,磨之有腥臭。包含白犀角及黑犀角:


  1. 白犀角:產於非洲東部、東南部。雙角犀,犀中最大者。前角長達160公分,後角長達33~46公分。前角不如黑犀尖銳,但更十分粗壯有力。底盤接近長方形。
  2. 黑犀角:產於非洲東部、東南部。雙角犀,皮膚無褶,前角長達90到100公分,長而向後曲,上端尖銳。後角短而直,呈錐形。底盤圓形。

犀角的鑑賞


明代人曹明仲的《格古要論》中述犀角:「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雲頭雨腳分明者為佳。」即犀角器以粟紋清晰,質細膩似玉,逆光觀之瑩潤欲透為上品。

上品犀角器質似玉,有亞洲與非洲犀之分,一般亞洲犀角質優於非洲犀角,其所雕之物也珍于非洲犀角製品。通常犀角色澤多見棕黃、棕紅或黑紫色,越接近角端色越深暗。其縱剖面紋理呈粗糙順直狀,如甘蔗直紋;而橫斷面紋理似魚子或芝麻點,又謂之「粟紋」,這也是與其他角質紋理的最大區別所在。

廣角和印度犀角的橫剖面都是「魚子紋」,關於「魚子紋」大家都較熟悉。爪哇犀牛角和蘇門犀牛角的橫剖面都是「栗紋」。「栗紋」所指的是在橫剖面的圈狀紋,在圈狀內中央有一眼,類似「板栗」剝開外殼所看到的「栗子」種實表面的紋路,是二種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不能一語併之。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