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補特伽羅」之一

12月 27, 2014 0 Comments


特伽羅,梵文:pudgala,Pudgalāstikāya,又譯為福伽羅、弗伽羅,意譯為數取趣,是佛教從「無我」說轉變作「有我」說二大思想之間的重要銜接橋樑,通常用來替代外道的「靈魂」來使用。


許多人在討論佛教是否承認「靈魂」論時,經常在第一時間否定靈魂論,第二時間提出「補特伽羅」這個名詞,更進一步詢問其內容時,卻往往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使得楚「補特伽羅」變作「靈魂」的另一個稱呼罷了。

我們在討論「補特伽羅」之前,先說明「補特伽羅」的提出背景及因緣。

「緣起」是佛教思想當中的核心思想,「緣起」經常被詮釋作「無常」、「無我」。由於佛教反對輪回主體的存在,卻也承認有輪回、有業報,否定死亡後一切斷滅,因此「無我」成為佛教中最困難理解、最受爭議的一個觀念。我們試將印度六師對於靈魂觀的種種解釋作一個簡單、粗略的分類,大抵上可分作3種:
  1. 斷滅論:主張沒有靈魂,萬物為四大合和。無過去、無來世,亦無業的作者及受者。
        例如:末伽梨拘舍羅、富蘭納迦葉、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2. 靈魂論:主張有靈魂的存在,靈魂為生命真正的主體,身體只是暫時的。
        肉體死亡後靈魂昇華,或永遠流轉,或透過修行、自然成熟等種種方法昇華。
        例如:婆浮陀伽旃那、尼乾子若提子、傳統婆羅門教 
  3. 不定論:對於過去、來世、靈魂的有無、業報的有無永不可斷言,抱持懷疑的態度。
        例如:散若夷毗羅梨子。 
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斷滅論是無法被宗教所接受的靈魂理論,因為若人死後一切斷滅,無來生、無輪回、無業報等,那麼於現世當中只需自求安樂、自求滿足,因此在人心欲望的驅使之下,人與人之間,乃至社會則容易因利益需求而發生不安。同時,在缺乏未來信仰及未來出口的前提下,宗教本身的存在的必要性也將受到嚴重的考驗。因為,現在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是不同程度的靈魂論,認為生命的流轉必須存在一個不滅的主體(靈魂),具備承載記憶、永恆生命,或為業報作(受)者等特質。而肉體死亡後,靈魂大多有二個出口:

其一、到另一世界繼續存活。譬如回歸天主、回歸天堂、墮落地獄、回歸自然宇宙。

其二、因為業報的關係,靈魂不斷地流轉、輪回受苦,必須輪回一定的次數、或業報消滅、或透過修行則使靈魂(小我)昇華,與天地宇宙相結合(大我),獲得永恆的生命或停止受苦。

「無我」與「輪回」之間的矛盾 


在佛教的觀點裡,佛教認為所有的有形、無形的感知皆由外界四大(風、火、水、地)及其特性(動、暖、濕、堅)所合和的六種客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與內在的六種器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以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導,三事(根、塵、識)共構而成;而生命不過是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集合體,由此必然會導出「無我」、「無常」的合理推論。因此,眾生就不能依靠自身而存在,都是依「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而存在的。

「業報」及「輪回」是印度傳統固有的觀念,佛教承襲此一觀念,認為生命的輪回流轉,乃肇於無明三毒(貪、嗔、癡),由身口意所產產生的種種善業及惡業所推動、不斷地輪回流轉,眾生生命的上升或下降,完全視其業緣而定。然而,佛教的「無我說」聯繫到輪回流轉、業果相續時又有了新的困難──如果生命是無我的,那麼輪回流轉是以何者為主體?業的作(受)者又是何者?世尊如何面對此一問題?又這個矛盾對後來佛教的發展為何?(待續)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