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五戒

12月 25, 2014 0 Comments



篇文章,我們粗略了說明佛法僧三寶的意義、皈依方法及常見的錯見,接下來要談的是「五戒」。根據《雜阿含經》卷33,五戒包含了「離殺生」、「不與取」、「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5項,是任何一個三皈依的佛弟子、不論在家或出家都必須持守的根本戒律。同時佛教的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戒。

五戒通常跟隨著三皈依同時受持,有些人認為三皈依並不一定要受持五戒,或認為五戒可隨著個人的能力隨分受持,這種想法主要出自於《優婆塞戒經》。然而各部廣律幾乎都不承認三皈五戒分開授受,也不承認五戒可隨分受持。試想,若一個三皈的佛弟子,隨分受持一、二、三、四戒,而作殺人、淫行、偷盜等行為,難道可說「我乃隨分受持一、二、三、四戒,故不犯戒」?因此,筆者以為三皈五戒同時受持不隨分,是比較如法的。

也有人認為,五戒比須從出家法師授受才有戒體,實際上這種說法也不正確。三皈都可以自誓、從居士、從僧人,受持五戒當然也可以自誓、從居士、從僧人。五戒的重要性乃是持戒的心及如法守戒的行為,而不在於從誰受戒。因此五戒的受持可自誓受持、可於佛塔、佛陀像前受取,或者在他人之前受取也成受持。

受持五戒,倘若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條學處而破戒,必須重新個別、或整體受取五戒。請記住一個重要的觀念,世尊制定五戒,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護我們的心,而不是單純的限制行為。在《未曾有因緣經》當中有一則小故事:祇陀太子在一次的宴會上飲酒破戒,向世尊懺悔,世尊詢問祇陀太子飲酒當下是否歡樂,是否作惡。祇陀太子回答「得酒念戒,無放逸故」,反而得到世尊的稱讚「飲酒念戒,益增其福。」換言之,戒由心生,戒與心相隨不離。「念戒」即以正念、正智為先導,令心憶持正念,精進不放逸,念念增上,不失念,成就一切善法,也就無所謂造惡犯戒了,但若心起惡念,即使只違反如芥子許,也算是犯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耆那教的五戒與佛教非常相似,耆那教的五戒是:「離殺生」、「不與取」、「不淫行」、「不妄語」、「不執著(無所有)」。

淺談五戒釋義 


一、離殺生學處(不殺生) 


「殺生」是指故意奪取眾生的生命。眾生即是擁有命根的蘊相續,或者執取該蘊相續所施設的有情。包括:人(入胎及已出胎)、畜生(包含任何動物及昆蟲)、非人(包含夜叉、龍、餓鬼、神等)。有些人認為礦物、植物、細菌、病毒等也屬於眾生,實際上在佛教的觀點裡,礦物、植物、細菌、病毒等只屬於無意識的「非執取色」,故不包括眾生之列。

另外,自殺、墮胎也屬於殺生。殺生的方式既包括自己親手殺、教他人殺,也包括通過讚嘆或鼓勵而使對方死亡。根據律制,凡是具足「是眾生」、「知是眾生」、「存有殺心」、「付出努力」、「因此而死」等5項條件,即構成殺生。但若是「非故意」、「不知道」、「無意圖」、「心智喪亂瘋狂」者,雖然發生殺生行為,但不構成觸犯戒罪。

※「離殺生」(不殺生)能獲得23種善報:手足健全,身體高大,靈活敏捷,步履穩健,優美,柔軟,潔淨,勇敢,大力,口齒清楚,受大家喜愛,柔和,友誼不破,大膽無懼,不受侵害,不會受攻擊而死,隨從衆多,容貌端莊,外表俊美,健康少病,快樂無憂,與所喜愛、可意的在一起而不分離,長壽等。

二、離不與取學處(不偷盜) 

凡是任何屬於他人所有之物,未經物主的允許而取為己有者,即是「不與取」(偷盜)。根據律制,凡是具足「他所物」、「知他所物」、「偷盜心」、「偷盜行為」等4個條件即構成不與取。無論是親手盜取、教唆盜取、佔取、搶取、奪取、偷取、破壞取、藏匿取、移取等使用種種方法獲取不法利益,譬如收取回扣、侵佔他人土地房舍而使對方放棄權益而獲得利益等,都算是偷盜的行為。但若是「誤以為是自己的」、「至親好友共用或允許取用」、「於廢棄物垃圾中撿取」、「無意識取得」、「他人嫁禍」、「心神喪失瘋狂」者不犯。

※「離不與取」(不偷盜)能獲得11種善報:大富大貴,豐衣足食,財產無量,獲得還沒有的財富,已擁有的財產安全,容易獲得想要的財富,財產不會被王、賊、水、火、不孝子孫等所敗,獲得奇珍異寶,世間最上,無所不知,生活快樂等。

三、離欲邪行學處(不邪淫) 

離欲邪行學處與離非梵行(不淫)學處的差別是:離欲邪行是指禁絕與不適合行淫的對象發生性關係;離非梵行則是指完全禁絕性行為。根據律制,凡是具足「邪淫對象」、「有淫心」、「以道入道(邪淫的器官及行為)」等3個條件即構成欲邪行。所謂的「邪淫對象」,即是非社會容許之行淫對象。無論對象是否為人、畜牲、非人,亦無論性別是男(雄性)、女(雌性)、雙性。所謂的「有淫心」,即是受樂的心。只要淫行發生前、發生中、中途停止、發生後的任何時段產生受樂心,即屬之。

所謂的「以道入道」,即是行為的發生,「道」是指生殖器、肛門和口腔等性器官,若只有芝蔴子大小的程度的道入道及受樂,即構成違犯。然而在「不知」、「不受樂」、「極痛苦」、「心智喪亂瘋狂」情況下不犯。

※「離非梵行」(不邪淫)能獲得19種善報:沒有仇敵,一切人所喜愛,獲得食物、飲料、衣服、住處等,睡眠安樂,醒來快樂,解脫苦界的怖畏,不會生為女性或不男不女,不忿怒,光明磊落,無慚顔,無愧色,互相喜愛,諸根圓滿,五官端正,無疑惑,清閒,生活快樂,無飛來橫禍,不會跟喜愛的別離等。

四、離妄語學處(不妄語) 

即是「不妄語戒」,也就是戒除說虛妄不實話語的學處,包含「妄語」(虛妄不實的言語)、「兩舌」(搬弄是非)、「惡口」(罵詈咒詛)、「綺語」(拍馬屁,能增長放逸、忘失正念的話題)。無論是透過口說語言、文字或任何身體語言都在規範之列等4項。具足「妄語心」、「妄語行為」2個條件即構成妄語。但若屬於「未思考而說」、「欲說此而誤說成彼」、「心智喪亂瘋狂」者不犯。

※「離妄語」(不妄語)能獲得14種善報:諸根明淨,言語清晰、甜美,牙齒整齊潔白,不太粗,不太細,不太短,不太長,所觸舒適,口有蓮香,隨從恭順,言語受歡迎,舌頭如同蓮花、青蓮花一般柔軟、紅薄,不掉舉,不輕躁等。

五、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學處 

即「不飲酒及使用麻醉品」,也就是戒除飲用各種酒類的學處,並且包括使用一切消遣性的麻醉物和毒品,例如:鴉片、大麻、搖頭丸、迷幻藥等。凡其他任何飲之會醉的,服用了會導致失去理智、神志迷亂之物品,皆稱為酒類,有心服用這些酒類之後,由此而導致陶醉、放逸,稱為放逸之因。具足「酒(麻醉品)」、「現起想要迷醉、消遣之心」、「飲(使)用行為」等3個條件即構成違犯此學處。但若屬於「誤飲」、「似酒」、「醫藥」、「心智喪亂瘋狂」等4種情況不構成違犯。

※「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不飲酒)能獲得30種善報:很快明瞭過去、未來、現在所應做的事,正念常現前,不瘋狂,有智慧,不懶惰,不愚鈍,不懦弱,不迷醉,不放逸,不愚癡,無恐怖,不激憤,無嫉妬,言語真實,不兩舌、惡口、雜穢語,日夜無懶惰,知恩,感恩,不慳悋,樂施捨,有戒行,正直,不忿怒,有慚,有愧,見正直,大智慧,具慧,智賢,明辨是非等果報。

持戒的功德 

我們簡單的粗略介紹了佛教五戒的內容後,在此分享《清淨道論》中關於持戒的讚偈:

一切諸香中,戒香最爲勝,此香熏十方,而無有障礙。 
奉侍具戒者,作少而果大,故以彼爲器,供養與恭敬。 
具戒於今世,不爲諸漏害,他世諸苦根,因緣亦斷絕。 
不論人間福,以及諸天福,具戒者有願,實非難得事。 
諸戒成就者,彼心常追逐:無上涅槃德,究竟寂靜樂。 
諸樂根本戒,此中多行相,種種諸功德,智者應辨別。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