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間的信仰與衝突

12月 21, 2014 0 Comments


Feb 25 ,2009

C大:

看了您網誌中的一些文章,相當豐富,對於如來藏,補特迦羅的探討也有非常全面的分析,而您在佛版上也提到,沒有什麼大小乘之說,那是後來論師為了發展菩薩道精神,而扁斥阿羅漢的說法,如法華經斥小乘為焦芽敗種,那麼大乘經就不是佛說嗎?果真如此,學人應該三法印來印證世尊所說,而所有的大乘經典(凡談到自性清靜,真如…)幾乎都是不了義的經了,又那麼到底大乘經典該不該奉持呢?

末學對於現今大小乘的看法是小乘圓滿證涅盤,但南傳菩薩道是條辛苦路,大乘重菩薩道,可對於現世解脫解說少,吾人該怎樣選擇深入哪些經藏呢?

又如您提到的彌陀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及三十七道品的解說,確實是當今念佛人很大的一個通病,沒真正深入世尊所說的就是要貫徹三十七道品才是正行淨業,擺脫輪迴之路,那麼如果連識都都是因緣假和的無我,在諸多大乘經典中他力的加持就如同外道梵天,對於要深入了解無常,苦,無我的學佛人,當然可以當下就開始覺知,但學人此生若未證出果,就不定保證樹往東倒,對於怎樣暇滿人身有什麼看法?雖然已知世尊對摩訶男開示一棵往東長的樹當他被砍倒時,也必定朝向東方,摩訶男是已經證三果的人,不久當證涅槃。

但是對於信仰他力加持的人,臨終關懷就像舍利弗對幾孤獨長老那樣對他說應該不要執取五蘊為我,但尊者說這些法其實是為出家人說的,在家人通常比較難接受,那麼怎樣對在家人做臨終關懷呢?

另外在赤銅碟部(以該部比較接近原始佛教的前提下)中,是否定有一切他力的,那麼十方佛的信仰存在嗎?

最後想請您分享您依止戒定慧的經論與善知識,祝菩提道上圓滿。

尤克特






尤克特 仁者: 阿彌陀佛!

目前的三大主流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任何一個佛教系統及信仰經典,都是經過長久時間的發展,並有其脈絡可循。各佛教系統的演進過程中,除了依據世尊的教法之外,同時也揉合了各時期的流行義理、各部派祖師大德的見解,以及各地域本身的政治條件、信仰風俗等等多元因素。漢傳佛教如此,藏傳佛教如此,南傳佛教也是如此。

關於您提到斯里蘭卡佛教(赤銅碟部佛教)對於他力成就(或是救贖?)及十方佛信仰的疑問,實際上就末學所知,無論是南傳佛教,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任何一個佛教系統都不認同佛弟子們可以單純的透過信仰,而獲得佛菩薩的救贖,或是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力而獲得成就。佛教認為獲得成就、解脫或來世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透過自己本身對於世尊教法的努力實踐。如果有人說,只要靠著對佛菩薩信仰的力量,即使是罪惡多端的人皆可獲得投生善處的業報,或是獲得成就,那麼此即非佛說。

過去多數人都認為佛教是「死人」的宗教,只注重念佛、經懺,祈求死後能夠求往生佛國淨土。許多法師、居士在宣揚淨土教法的時候,也特別強調如何透過念佛於臨終時往生佛國淨土,使得漢傳佛教一度積弱不振,瀕臨滅亡。直到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印順導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觀念之後,加上許許多多法師大德的推動鼓吹,才使得我們恍然大悟~喔!原來佛教不是只有幫「死人」助念,佛教更注重的是「活人」的關懷,與對自身戒定慧的實踐、努力。佛教的臨終關懷,無論是舍利弗尊者對給孤獨長者的教法、世尊對摩訶男大德的教法,乃至現今流行的四大淨土教法(彌勒兜率淨土、阿閦佛妙喜淨土、彌陀極樂淨土、藥師佛琉璃淨土)等等,乃是依受教者的趣向及資糧而有不同的關懷及教法,然而這些淨土教法的重點,都不是死人的關懷,而是在活著的時候,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實踐世尊的教法,同時發願於未來世所報應,淨土教法的共通性就是必須受持五戒、八戒、十善道,乃至修習解脫道、菩薩道等,再依眾生之業力、願力而報應投生,並不是單純的透過信仰或是仰賴佛菩薩的加持力、願力就能獲得成就或救贖。

世尊的教法包含了「出世間」、「入世間」二種,並可依眾生資糧的不同,分作「人天道」、「解脫道」及「菩薩道」三類。這二種、三類教法同時存在於三大佛教系統,依受教者的趣向及資糧而有所不同的教導及攝取--

  • 趣向人天道者,則多修習五戒、八戒、十善道,依業力、願力以期未來幸福; 
  • 趣向解脫道者,當發願取證初果證須陀洹,乃至四果阿羅漢,多修習四念處法門,同時於世間多累積善資糧、善業,即使受限於資糧無法此世解脫,但至少取證初果取證須陀洹,並依善業報應人身不退轉,於未來世仍可聽聞、修習佛法,不墮邊地,解脫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 趣向菩薩道者,則施行六度四攝,並至少取證初地(等同解脫道初果),發願弘揚佛法、一切無礙。 
多數人認為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是針鋒相對的佛教系統,甚至有學者認為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宗教。實際上這完全是受到各部派論師的引導,與依地域不同、趣向不同所產生的信仰差異及文化差異。

大乘佛教建立在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上而加起發展,同時以活潑的方式來加以詮釋;上座部佛教則保持傳統,但並不完全的否定大乘佛教,在泰國、斯里蘭卡等上座部佛教國家,也隨處可見到迦葉佛(過去)、釋迦牟尼佛(現在)、彌勒菩薩(未來佛),乃至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等七佛信仰,同時也可見到觀音菩薩的信仰,只不過在當地觀音菩薩被視作「神主」--這位慈悲、偉大的菩薩在各地有著不同的稱號、隨處應現說法,柬埔寨、越南、與爪哇等東南亞國家,被稱作「世自在」, 意味宇宙主宰;在緬甸號為「世主」,意味守護世間;在西藏則稱作「善視」,意味善視世間苦難而隨處應現救渡,雖然觀音菩薩的名號不曾統一,但幾乎所有的佛教系統都知曉並禮敬,只不過相異的文化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

末學的建議是,當優先理解佛教三十七道品的基本義理,在建立起全面的基礎之後,再深入依佛教的歷史發展,深入不同時期、不同部派的經典及論著--沒有任何一部完美無缺,百分之百佛說不加調味的經典,也沒有任何一部完全是人工化合物、不添加佛所說、佛所教的經典--多數人的信仰乃追求流行文化、神秘超驗、崇拜迷信、明星神話等等,這些因素比佛教的內涵更吸引大眾,末學建議在選擇依止的善知識或佛教團體之前,應當再三反覆地確認自己的信仰需求及趣向,再觀察所欲依止的善知識或佛教團體,其言行是否如律修行,其教法是否乃苦、空、無常、無我之法。最後仍與您分享佛陀的教誡--「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祝福彼此在佛法中求進步。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