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輪王到法輪王

12月 03, 2014 0 Comments


關於佛教政治的題目,過去相關佛教的研究及參考資料十分闕如,主要的原因除了文獻資料的缺乏之外,一般也認為佛教是一個出世的宗教,對於入世間的政治、治國方式應無太多著墨的地方。

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有幸成夠聆聽香港大學古正美教授來台的一個專門講座,題目是《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主講佛教治國意識型態研究,這是一個非常特別、有趣、難得的講座,合計24小時/4堂講座,由覺風基金會主辦。

老實來講,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講完佛教政治,對老師及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非常辛苦、具有挑戰性的功課,可能是宣傳的不足,或是題目太過困難,因此報名講座的人並不多。

第一天上午的課程先講貴霜王朝佛教政治傳統及大乘佛教,作為引導內容,這是古正美教授第一本研究佛教政治的出版論述,或許是大部分人對印度佛教歷史發展的不熟悉,因此有不少學生在中間休息的時候,反應聽不太懂、或是很難將佛教的發展和印度歷史串聯起來,當然對筆者來說,也聽得十分辛苦,因此有必要重新整理講座的筆記內容,除了幫助自己理解之外,一方面也分享大眾。

古印度轉輪王的傳說 


首先,要講到佛教政治的題目,轉輪王(chakravartin)的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古印度觀念中,轉輪王是世界統治者,意即旋轉輪寶(相當於戰車或某種輪盤狀的武器)之王。古印度的傳說中,誰能夠統一世界,「金輪寶」就會於空中顯現,「金輪寶」在古印度人眼中,能無堅不摧,無敵不克,被視為具有至高神聖權威的信物,它從天而感降,以證明其統治之正當性,四方有不服者,「金輪寶」即會旋轉而去,君主只要隨之而行即可平定天下。

隨著文化及宗教的發展,關於轉輪王的觀念而也趨向複雜。首先是轉輪王信物擴充,根據《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由原本單一的輪寶,發展為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其次是具足了四種福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禦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再其次,是等級的調整,在原先的轉輪王觀念裡,轉輪王只有一種,即擁有「金輪」為信物的真命天子,然而到了《大毗婆沙論》裡,轉輪王已演變成四種,分別為:金輪王(掌須彌四洲)、銀輪王(掌東、南、西三洲)、銅輪王(掌東、南二洲)、鐵輪王(掌須彌東西南北四洲中的南洲)。

「轉輪王,無那羅延力,隨輪寶德身力及餘寶亦然。若其輪是金,王四天下,其力最勝。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其力轉減。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其力復減。若其輪是鐵,王一天下,其力最劣。」

而關於轉輪王的出世間,據傳在太古時代,曾有頂生王、大善見王、民主善思王等轉輪王出世。而轉輪王出世的時機,《俱舍論》卷12表示四輪王皆在人壽八萬歲以上之時,始出現於世,然如此世間恐怕無任何一輪王出世;《法華玄贊》及《大毗婆沙論》則表示,金輪王一定在人壽八萬歲以前出世,銀輪王、銅輪王及鐵輪王則不一定。

轉輪王的佛教化 

佛教的發展過程當中,結合了古印度轉輪王的觀念,善巧的將佛陀與轉輪王之間作了連結。在《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中提到,君主若能奉行「正法」,則「輪寶」自會顯現空中,這裡的「輪寶」轉變成一種具有象徵奉行「正法」的信物;或如仙人阿私陀預言悉達多太子在家則成轉輪王,出家則成法輪王等故事;或後世將佛陀在菩提伽耶的悟道比喻為掌握「輪寶」,入世傳道則被稱為「轉法輪」;或《大智度論》卷25以轉輪聖王之七寶及其治化,與佛之七覺支等並舉等。在北傳佛教的經典當中,更多以「一王一如來」的手法將二者結合,譬如《長阿含》卷六記載,當來彌勒出現時,儴伽轉輪聖王將出現。《如來智印經》中記載,月髻佛出世時,慧起轉輪聖王出現。

隨著轉輪王的觀念與佛教不斷地融合,佛經當中不再只是將佛陀與轉輪王之間作譬喻、比擬,而是更具體的說明理想中佛教化的轉輪王的相貌。在元魏菩提流支所譯出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描述嚴熾王向大薩遮尼乾子請教佛教治國的過程當中,大薩遮尼乾子說明了佛教轉輪王的定義:

「轉輪王者,有一種轉輪王,謂灌頂剎利統四邊畔,獨尊最勝護法法王,彼轉輪王七寶具足。何等七寶?一者,夫人寶;二者,摩尼寶;三者,輪寶;四者,象寶;五者,馬寶;六者,大臣寶;七者,主藏寶。彼轉輪王如是七寶具足成就,遍行大地無有敵對、無有怨刺、無有諸惱、無諸刀杖。依於正法,平等無偏,安慰降伏。‧‧‧修十善法,不令邪法殺生等壞,名為護法。‧‧‧轉輪聖王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悉令受持離十惡業、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為法王。」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王論品第五

經文中,保留著傳統轉輪王「七寶具足」及「遍行大地無有敵對、無有怨刺、無有諸惱、無諸刀杖」的基本觀念。在佛教理想化的轉輪王觀念中,以「灌頂」為喻說明轉輪王必須皈依佛教,信受佛法,除了自己修十善法,護持佛法之外,也必須推行佛教理念,以「十善道」教化天下,成為「行法行王」,說明了佛教化轉輪王的基本相貌。

這個定義條件下,一般學者及佛教徒則普遍的以為,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符合轉輪王的條件,或是「鐵輪王」,主要的原因有二:

  1. 阿育王是歷史上所載,第一個統一全印度的君王;
  2. 阿育王本身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同時以「佛法」為依憑而治國,在印度佛教的發展及傳播,同時具有相當大的貢獻。

以此之故,阿育王普遍被後來的印度人與佛教徒承認為轉輪王。未來幾篇,我們將簡單的介紹一下阿育王(或丘就卻)的傳說。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