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青白玉 望子成龍
老是有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每次都得花上一段時間作一番解釋,想想,還是花點時間,簡單地介紹一下所謂的「帶鉤」。
帶勾是古代一種常見的衣飾,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就曾出土了玉帶鉤。帶鉤的用途,是在穿戴衣服的時候,將帶鉤固定在革帶的一端上,再將帶鉤勾住革帶另一端的環或孔眼,就能把革帶勾住,兼具實用與美觀的功能。現代人已不使用帶鉤,但在佛教僧人的袈裟上,仍可見到一種較長的帶鉤,稱作「袈裟勾」。歷史上有的有趣的故事,是講春秋時齊國管仲追趕齊桓公,拔箭向齊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成為齊 國的國 君,他知道管仲有才能,不記前仇,重用管仲,終於完成霸業的故事。
帶鉤在商周-春秋戰國的時候,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大多以鐵或銅合金所製,其他也有玉的、金銀的,大多是古代皇室或諸侯等較高地位的人使用,這類的帶鉤往往十分精美,除雕鏤花紋外,有的還鑲嵌各種寶石,鎏金嵌銀,工藝精美,十分華麗。
在《淮南子‧說林訓》上,就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一說,可見帶鉤的形式有多種變化,但鉤體都作S形,下面有柱。常見有八種類型--最常見者,體像螳螂之腹,鉤短,作龍首或鳥首形,下有圓柱,近於一端,柱頂圓形,筆者所收藏的,即屬此種;或腹作方形,鉤短作獸首形,下方有方柱,近於一端,柱頂較城粗大;或身短鉤長;或身長方形,鉤短,柱方,柱在中央;或腹寬有一短鉤,背有柱;或體作圓形、細長頸、短鉤,下有圓柱; 或作動物形; 或作琵琶形。不同的帶鉤,各有穿戴方法,但隨著歷史的長流,後世的人們已不使用帶鉤,到了宋明清時候,帶鉤已轉變成一種文玩,大多以玉所製,體積越做越大,可放在案頭上當作紙鎮,也可拿來把玩。這件玉帶鉤,以和闐青白玉所製,雖不色白,但玉質十分細膩油潤,敲擊有金石之音,十分好聽。帶鉤上琢龍首,玉背上負著一隻小龍,一般被認為有「望子成龍」的寓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