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的台灣味--鹿港
話說鹿港源流史
鹿港,又叫作「鹿仔溪」、「鹿溪」或「鹿津」。位於彰化縣西北,地處鹿港溪,洋子厝溪,番子溝下游入海處,西鄰台灣海峽,北接線西鄉和美鎮,南鄰福興鄉,東濱秀水鄉。關於鹿港地名的來源,乃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此說頗有道理,因為臺灣西部平原,從荷蘭據臺時期到清初,鹿群遍佈,為一不爭之實;那時有不少從事鹿皮、鹿脯的買賣者。當漢人從鹿港上岸之後,很可能看到海港附近有鹿群,於是稱之為「鹿仔港」。而「仔」字又是漢人慣用字眼,至今仍有地名曰「崙仔頂」、「橋仔頭」等。
鹿港自清乾隆49年正式開港後即成為臺灣中路要囗,行郊雲集,商務發達,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盛極一時。與臺南,艋舺同為本省三大都市,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鹿港擁有富庶的腹地彰化平原、大量榖米出產,還有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等地理優勢,因而在明末清初時期,得以迅速發展成台灣中部最具發展力的城鎮,和當時的文化商業重鎮臺南、萬華並列,也使得鹿港由原先單純只有平埔族巴布薩族的聚落,演變成有福建興化人、泉州、漳州及粵東客家人的大鎔爐。而這些新進的移民,也在這分別興建了自己族群的廟宇,例如興安宮(興化人)、南靖宮(漳州人) 、三山國王廟 (粵東客家人)等。
在清末日治初期,因濁水溪氾濫,鹿港港囗壅塞,港勢漸走下坡,雖然不如昔時繁榮,但日本政府仍指定為特別輸出入港,准與外國通商,與大陸之貿易猶為興盛。迨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以後,與大陸之貿易遂斷絕,乃成為廢港。於是完全喪失往昔之繁榮,商業不振,街巿衰頹,文物古蹪亦漸遺失毀滅。自十九世紀初期開始,因為河口泥沙大量堆積,造成港口淤塞,海岸線西退,導致大船不能入港,因而漸漸沒落!不過由於興盛時期文風鼎盛,再加上許多離鄉背井的新移民為了求得心靈的寄託,紛紛集資建廟興學,所以留下了許多文化史蹟及人文景致。
繁華似錦小泉州
根據古老的地理傳說,鹿港是整個彰化縣龍脈的龍頭。巧合的是,歷史學家將清康熙廿三年臺灣設府至道光廿年五口通商為止,前後一百五十餘年稱為臺灣文化的「鹿港期」。兩相對照,鹿港還真是塊龍地。這塊龍地,是自從清乾隆四十九年,清廷開放福建蚶江與鹿港通商後發達,當時的鹿港商務繁盛,雲帆聚集,可說是是鹿港的黃金時期,如今密集的寺廟古蹟,足堪印證當年經濟及社會方面的盛況,也締造璀璨的人文風貌。在港口和市街結構上,更保有大陸泉州的風味,所以贏得「繁華猶似小泉州」的美名。當時有所謂「八郊」,與大陸商業往來密切,造就了鹿港的興盛,也塑造了古樸的民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所謂的「八郊」,分別所指的是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期、布郊金振萬、敢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染郊金合順和糖郊金永興等八郊。其上八郊名稱中的金是吉祥語。郊又稱「行郊」,類似現在的工會,主要是為團結商人,以確保信用而組成,藉以維繫互相利益以及商業的發達,並對公共事業加以盡力,為了實現目的,而制定商業規條,以仲裁商人間的糾紛,對於商業情形有所困苦,則可以稟請官衙,使能溝通,並辦理有關商業上的酬神祭祀。
而早年的街道有依行業來區分的,如美市街原為米市街;板店街的整條街原本是專賣棺材的街;現在的德興街則是早期販賣竹器的竹篾街等等。
文化古城展風華
鹿港是一個由絢爛趨於平靜的小鎮,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盛況已煙消雲散。猶如遲暮的老婦,舊日的繁華璀燦早已沈埋在青石板的跫音之下,我們只能在歷史的記憶中追尋她往日的風華絕代;然而也正由於商業的沒落,使得鹿港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仍能以慣有的樸實民風護持著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現今一片高樓大廈的都市叢林環伺下,成為一方文化重鎮。
古台灣文化中的「鹿港期」亦是由此孕育而成,可見鹿港在台灣發展中確有一定影響力。當你漫遊鹿港時,你會發現,無論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蹟,或平實樸素的地道小食,同樣散發出一份古樸風情。如果想確切捕捉鹿港的魅力,不妨先詳讀以下的概說,對它有了整體的初步認識後,再實地探訪或體驗,相信會得到更豐碩的收穫與樂趣。
![]() |
鹿港龍山寺 |
古剎蓮香——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的創建年代很早,根據民間相傳是在明末永曆七年﹝西元1653年﹞,由肇善禪師創建。相傳肇善乃福建泉州的苦行僧,他親自雕刻了一尊觀音像,想獻往普陀山 。卻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因緣巧合下來到鹿港。肇善便在鹿港結廬苦修,並且在今日的大有街一帶建立一座廟,此廟便是龍山寺的前身。龍山寺的開山禪師為肇善原是眾所公認的,但在民國七十五年,卻在龍山寺挖出一塊古碑,上面刻有「龍山寺開山純真達公塔」的文字,從此,關於創建者是誰的問題,便成了爭論的焦點。清朝乾隆中葉以後,鹿港已成商業繁盛、千帆雲集的大城鎮。龍山寺香火也愈來愈鼎盛,致使原有的空間不敷使用。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由泉州都閫府陳邦光及當地的大船行倡議集資於現址重建。由於重建規模龐大,兼且戰亂連綿,整修與擴建的過程竟長達數十年。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由於鹿港日茂行林氏及八郊力促其事,終於完成今天所見的格局。長久以來,龍山寺同時兼負有民間宗教信仰、佛教靜修場所以及社會慈善救濟的功能,在鹿港的發展史裡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台灣光復初期,龍山寺一度成為地方上失學民眾的臨時教育場所,由於使用不當,使得不少地方受到破壞。近年來,龍山寺被文建會及內政部指定為一級古蹟,並由政府撥款整修。在古蹟專家努力修護下,龍山寺逐漸恢復古貌。
![]() |
鹿港天后宮 |
寶殿篆煙——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 創建於民前二百廿一年,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鹿港天后宮 分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有北港朝天宮 、麥寮拱範宮 、朴子配天宮 、彰化天后宮 、大肚永和宮 、土庫順天宮 、台西安海宮、埔里恆吉宮 、枋橋頭天門宮、北斗奠安宮 、溪洲后天宮、新店后儀宮、基隆后天宮、中崙慈賢宮、澳大利亞墨爾本、美國柯羅拉多洲、日本長崎平戶市媽祖文物保存會等共達貳仟餘座,信徒遍佈於台灣各角落,終年香客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鹿港天后宮 湄洲媽租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尤其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獨具匠心,彩繪及木石雕刻,皆精緻絕倫巧奪天工,故有藝術殿堂之稱。廟中陳列的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鹿港天后宮 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和祖廟贈與鹿港天后宮 的大靈符.聖母寶璽.均是本省絕無僅有之文物。此外,尚有明朝宣德年製的進香爐、民初雕製的精緻鳳輦,全副儀仗等,數量之多,難以枚舉。自從湄洲祖廟毀於文革後,奉祀於本官之湄洲開基聖母寶像,及有關湄洲文物,更受到廣大信徒重視,而成為碩果僅存的歷史瑰寶。
![]() |
文開書院 |
書院夕照——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於清道光四年由鄧傳安及林文濬所建,藏書共二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書院名為「文開」,乃是為了紀念明末的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沈氏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來台,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鹿港設立公立學校,且擔慮儒生聚會容易引發事端,乃禁止書院的一切活動。其後曾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到訪而改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光復後的文開書院因為疏於管理,日漸殘破沒落。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幾令文開書院成為一方斷垣殘壁。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把火重新燃起了鹿港人對書院的重視,政府亦撥款重建,才又恢復昔日舊貌。
龍山寺是國家一級古蹟,天后宮 是討海人信仰的中心,文開書院訴說著鹿港人重學倡儒的文風,這些文化遺產是鹿港無價的瑰寶,儘管鹿港漸漸地褪去她昔日風帆的光彩,鹿港的倡儒重學的文風及珍貴古蹟永遠屬於彰化縣民的驕傲。
富貴三代,方知飲食
鹿港在清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的黃金時代,與大陸通商,舟車頻繁,百貨充盈,行郊林立,經濟繁榮,在「吃」的方面,山珍海味、奇饌佳餚,飲食之精美,自然高人一籌。昔日的酒樓飯館,手藝及滋味仍為老一輩所津津樂道。除了豐富的滿漢全席外,其它如飲茶品嘗的甜食,休工閒暇時裹腹的點心,都是各具特色,膾炙人口。因為舊時的風光繁華,造就出了鹿港精緻細膩的飲食文化。雖然今非昔比,往日風華已不復在,但是「知飲食」的鹿港人,依舊保持著傳統的美味以紀念那段逝去的輝煌, 所以無論你是E世代或LKK,都歡迎來到鹿港認識或回味這股傳統的好味道。
鹿港海中鮮-蚵仔
蚵仔在鹿港會那麼受歡迎的原因,歸因於鹿港的港口很早就淤塞,少有船隻出入,所以出產的蚵仔沒有油垢,非常鮮美可口,而且蚵仔粒粒又大又飽滿,吃起來很過癮。有這麼優質的蚵仔,自然應運而生出一堆有關蚵仔的料理,蚵仔煎、蚵仔酥、蚵嗲、蚵仔清湯等都是鹿港著名的小吃。
如蝦似猴者-蝦猴
蝦猴學名為「蝦蛅」,是鹿港特產,而之所以俗稱蝦猴,是因為其頭部像螻蛄,尾部像蝦,因而得名。蝦猴經滷製後呈紅色,非常鹹。鹿港有句諺語:「一隻蝦猴配三碗粥」,從前乃窮人家之鹹菜餚,今日因不易挖取,身價暴漲。除了滷製食用外,也有以蝦猴為主要材料所釀製而成的蝦猴酒,據說有補筋骨的功效。以前蝦猴很大隻,也很鹹,可惜現在由於環境的污染以及捕捉的密集,蝦猴已經慢慢的變小了,想要品嚐的遊客可得加快腳步。
呷茶好夥伴-鹿港茶點
鹿港茶點略分為糕類及酥類,糕類者,著名的有「鳳眼糕」、「豬油糕」、「雪片糕」等,其中之佼佼者「鳳眼糕」。它是用米磨成絀粉,拌入白糖和香料,再用龜模壓成一塊塊小乾糕。鳳眼糕每塊長約三公分,中間凸起,兩端削尖,形如鳳眼,色澤雪白,甜度適中,入口即化,能在口中散發出芬芳典雅的香味,若再配上好茶,其箇中美味更是發揮至極。酥類者,「麥芽酥」、「口酥餅」、「牛舌餅」之流也,而「牛舌餅」則是鹿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糕餅。以高筋麵粉、純麥芽、粗砂糖和少許鹽揉製,再將其撖成橢圓形放於鐵板煎烤即可,皮酥而餡軟,爽囗而不膩,趁熱食用最佳;與宜蘭脆硬的牛舌餅,有截然不同的風味。
烏魚子
早年鹿港以產「烏魚子」聞名,在盛產時期,時常可見曬乾之烏魚子掛滿攤頭。諺語流傳:「要吃烏魚不穿褲」,可見當時鹿港人喜愛之程度。
不老的鹿港
一句「一府、二鹿、三艋舺」,點出了鹿港在臺灣早期開發史上不可小視的地位。這座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小鎮,魅力依舊,未曾因為歲月而淡化的她在台灣文化上的榮耀與光彩。當如今的鹿港雖已走過繁華,榮景不再,但當年廟宇、街巷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成爲歷史的見證。暢遊其間,遠古幽情不禁油然而起。豐富的人文歷史以及名勝古蹟,更提供了現代人緬懷古人艱辛開墾台灣的途徑,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一的訴說台灣當年的歷史文化。來到鹿港,除了欣賞鹿港所擁有的豐富古蹟文化之外,更不可錯過鹿港在第好滋味的特產小吃,以及體會鹿港人濃濃的人情味和質樸踏實的正港台灣打拼的精神。
原文發表於海巡署雙月刊11期,除了讓我賺到稿費之外,另外也賺了三天的榮譽假。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