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玉 馬到成功囍字牌

1月 13, 2015 0 Comments


國人喜愛玉,認為佩玉是富貴、地位、品德的表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玉有著無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也是皇家的專用品。

我們都知道,中國用玉在清朝達到了高峰,無論是開採的數量或玉雕作品的精美,都超越了前面幾個朝代,除了累積過去玉雕技術的傳承之外,玉料充足為清朝玉文化的鼎盛奠定了物質上基礎。

十七世紀,滿人入主中原,建立起強大的大清王朝,然而在廣大中國的西北地區,仍是清廷邊防的隱憂,儘管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表免上已降伏於清,但實際上卻處處與清廷為敵。當時,噶爾丹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1759年,乾隆發動「西北戰事」大獲全勝,19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北土地,終於鞏固在清廷的政權之下。乾隆25年(1760年)清廷命新疆的維族伯克每年進貢玉石4000斤作朝廷使用,也使得玉路暢通、玉貢不絕,直至道光元年(1821年)才停止玉貢。

當時的清廷嚴禁民間私自採玉,並在玉龍喀什河等產區設置了十多處的關卡,以稽查私採玉者。當時採玉,主要在春季及秋季的時候進行,由新疆當地的採玉人下至河邊採玉,朝廷派遣的官員駐於岸邊負責監督,並將採玉人彎腰的次數一一紀錄下來,以核對採得玉石的數量是否吻合,避免採玉人私自藏玉變賣。當時以撿玉及撈玉為主要採集方法,大多在夜晚進行,透過月光反映出河水中玉石的身影。

儘管如此,清廷仍無法遏制民間採玉的風氣,玉石所帶來豐盈的利潤,令大眾趨之若鶩。直至嘉慶4年(1799年),清廷才解放玉禁,准許在官府劃定的採玉範圍以外,開放民間自行採玉,這也是為何現在在市場仍見得到許多清朝流傳的傳世老玉的原因,雖然就質地及雕刻技術而言,民間玉大多作工粗糙,難有雕鏤精美的作品,但在刻劃之間,卻也透露出耐人尋的古樸韻味。

筆者所見過的囍字牌當中,這件黃玉囍字玉牌堪稱難得的美品。無論其玉質、作工都可端倪出清代時候富貴人家用玉的講究。採雙面鏤雕而成,正面雕刻囍字,並以陰刻勾邊,囍字邊圍繞雙龍雙鳳,線條細膩流暢;反面則雕刻梅花及一匹駿馬,並以竹節為圍飾,有象徵玉主人品德高尚,並祝賀馬到成功的意味。值得一提的,玉匠透過極高的治玉技巧,在正反二面之間的夾層掏空,此等技巧儘管到了現代機械治玉,也難得一見。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