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瘋狂的石頭:碧玉
![]() |
清 乾隆 碧玉坐佛遼金鑲珠佛龕 |
特別是和闐玉,自古以來便廣受歷代皇室貴族和文人雅仕的喜愛,奠定了崇高的文化與收藏地位 。2007年6月,中國政府擔心耗盡資源及破壞環境,下令禁止以機械開挖採集和闐玉,和闐玉的價格一路飆漲,1公克的羊脂白玉要價一萬元人民幣,相當於黃金的40倍價格,讓許多收藏家只能掂掂自己的荷包,望玉興嘆。
然而,玉石市場紛繁複雜,對大多數人來說仍具有誘惑力,即使心理清楚明白不容易撿寶,仍期望能夠尋寶而歸,或是滿足慰藉自己愛玉的心理--你看每個人手腕都一只「翠玉」鐲、「白玉」鐲就知道了。眼下能媲美和闐玉具有厚重歷史、玉質穩定兼具五德之美,而價格相對平易近人的,便是同為透閃石軟玉家族的「碧玉」了。
碧玉的歷史與產地
自漢代開始,歷朝歷代都有少量的碧玉玉器傳世,碧玉雖然是中國較早開發使用的玉種,但在清乾隆以前,碧玉的原料主要靠人工撿拾,原生的碧玉仔料比起白玉更為稀少,因此十分受到重視。直至清代,官方開始有規模的開採瑪納斯碧玉,製作成各種大型玉器皿陳設件,在北京故宮、台北故宮都藏有為數不少的清代碧玉傳世珍品。
根據古籍記載,碧玉產於綠玉河,如《新五代史》記載:「東曰白玉河,西曰綠玉河,又西曰烏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異,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於河,然後國人得撈玉。」《明史-西域傳》也有同樣記載:「其國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崑崙山。土人夜視月光盛處,入水采之,必得美玉。」甚至在《馬可波羅遊記》上都如此記載:「忽炭國國域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次而有烏玉河,皆發源於崑崙。」
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幾乎可以判斷,在古代新疆和闐有三條產玉的河流,東邊是出白玉的白玉河(玉龍喀什河),西面是出墨玉的烏玉河(喀拉喀什河),而綠玉河則介在二河中間,但現在我們僅存玉龍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而古籍上記載的綠玉河,踩響可能是河道改變而消失,或是只是玉龍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二者中的一條支流。
![]() |
漢 碧玉璧(台北故宮館藏) |
碧玉收藏與辨偽
優質的碧玉含蓄溫潤,顏色濃綠均勻,不似翡翠般耀艷張揚,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受到重視,同樣符合「玉之五德」--玉質堅韌、光澤晶潤、色彩絢麗、細膩溫潤、音聲舒揚等等條件,故古來便有「碧玉妝成一樹高」、「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等詩詞歌頌碧玉;更有「碧玉無瑕」、「小家碧玉」等成語,在在都印證文人墨客、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對碧玉的喜愛。清代乾隆皇帝對於碧玉更是喜愛有佳,大量開採、雕刻作宮廷玉器、玉璽、如意、佛像及嬪妃的首飾,民間也見有不少碧玉為材料的花片、帽飾等。
優質的碧玉呈微-半透明狀、細膩滋潤、具有油脂般溫瑩光澤,玉色均勻柔和、碧綠且黑點少且細小者為佳,其他如呈灰綠、淡綠、色彩不均勻,或是夾雜粗黑點、黑斑、玉筋、白斑者者則不佳。所謂「亂世藏金,盛世藏玉」的說法,儘管目前一級碧玉的原石價格上遠不及和闐一級白玉的3% 。但從歷史上來看,碧玉的價格和和闐白玉的價格是不相上下的。近年的古玉器拍賣會上,皇家碧玉器皿與和闐白玉器的拍賣價格更無明顯差別,碧玉的市場價格可能被低估,未來的升值潛力較大,值得收藏者的關注。
過去市場上,很少見到用璃或塑膠冒充碧玉的情況,一般常見的冒充碧玉的材料是黑綠色的蛇紋石料或深色的青玉。近幾年來,優質的碧以其玉色沉穩濃豔,而深受廣大玉器愛好者的喜愛,價格不斷地水漲船高,各種高仿碧玉的玉器皿、飾品等也紛紛應市,其價格又比真正的優質碧玉玉器稍低一些,很容易使人上當受騙。目前仿碧玉材料製作的雕件色彩仿得極似,顏色不僅有濃淡變化,而且其中還分佈有條帶狀和小斑點狀雜色。優質的碧玉料最常被製作成手鐲,價格既好又容易出手,剩下的鐲芯則作為雕刻圓牌、皮帶扣等玉件的材料。因此,有不少高仿碧玉件的造型,便故意很像是用做鐲心芯材做成的,稍不留神就連行家也會上當。
碧玉大多具有平行束狀綹裂紋。如果在一隻濃綠的碧玉手鐲上,或較大玉器作品上找不到一處有束狀、片狀的綹裂紋,就應該產生警覺亟有可能為碧玉的高仿品。(待續)
![]() |
清 瑪納斯碧玉雕雙耳活環菊瓣洗(台北故宮館藏) |
![]() |
玻璃高仿碧玉手鐲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