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初探之二
![]() |
那爛陀寺是西元5-12世紀的古印度佛教大學,見證了大乘佛教發展的輝煌過程 |
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佛教發展至部派時期的時候,因承傳與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教團,對教理亦漸顯出不同的態度與立場,各自發展而形成部派教團之間的「法諍」,而大乘佛教則理則承續了部派佛教形成百家爭鳴的特色,延續各部派教團之間的「一說」、「分別說」、「補特伽羅」、「三世實有」、「佛性」、「空性」等法諍內容,逐漸形成多元的大乘教義。
另一方面,在大乘佛教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看見一個宗教改革的運動過程──對於前期各階段的主張及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詮釋及批判。同時佛教本身的流傳過程當中,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其他宗教的色彩及思想,而呈現出更多元、複雜的大乘佛教信仰結構。
法的辯論及批判
- 初期大乘菩薩道及十方佛思想對於部派佛教的批判
佛教進入部派時期之後,僧團獲得君主支持供養,同時過於投入「教理研究」及「法的辯論」,逐漸遠離平民百姓成為「精英佛教」。然而「精英佛教」的內容過於艱深,並不符合一般平民百姓對於佛法的期待,取得代之的是強調「實踐」的菩薩道思想(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及理想中的十方佛及淨土(阿彌陀淨土、阿閦佛淨土、彌勒淨土等),形成初期大乘的雛形,及對現世僧團及阿羅漢有別於於佛的批判,同時也透過菩薩道的思想及理想佛,分別強調了法的實踐及宗教的信仰力。
- 初期大乘般若中觀思想對一切有部的批判
部派佛教的發展過程當中,說一切有部無疑是從上座部中最具優勢及影響力的一個部派。它以迦濕彌羅國為中心,於健馱羅、中西印度及西域等地,盛極一時。說一切有部透過對「五蘊」、「十二入處」及「十八界」的分析,建立起「和合假、假依實」等推論形式,而一切法分析到最後,必然是有其「法體」或「極微」,這便是「自性」,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恒存」。換言之,所謂「緣起」,便是由這無數的「極微」加以和合而成和合假,而構成「緣起」背後的「法體」或「極微」,必是真實,這便是「假依實」的推論要求。在西元一世紀左右,「經量部」從說一切有部中分流出來,主張的「蘊、虛假有,界體真實」的「緣起性假觀」,認為「界」是真實,「蘊」、「處」是假有,並對說一切有部所主張的「一切法有」、「一切有」、「蘊、處、界皆是實有」作了相當大的批判。經量部的緣起性假觀所主張的「性空、假名」,加上當時所興起的「菩薩道」及「十方佛及淨土」,即是大乘般若系的主要內容。
到了西元二、三世紀,龍樹發揚般若空義,提出了「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卷四〈觀四諦品〉)的「一切法空無自性」、「自性空」理論,對當時佛教的主流─西北印「說一切有部」的思想提出徹底的批判,而龍樹的學生─ ─提婆,則承襲了龍樹的中觀思想,並進一步闡揚中觀思想,並形成大乘佛教的主要學派之一。
- 中期大乘唯識瑜伽思想對初期大乘中觀思想的批判
另一方面,在西元四、五世紀間左右,無著與世親二兄弟分別於化地部及說一切有部出家,前者「雖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後者則對「說一切有部」有深入、獨到的見解,發展出「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的唯識瑜伽學派。唯識瑜伽學派深受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的影響,別立假合以為我的「末那識」及能攝藏一切種子(包括世間的一切雜染與清淨,與出世間清淨)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種子識),認為一切(包含內在的生命和外在的自然)的認識作用,都攝藏於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變現,即「一切唯識所現」,並在此特殊觀點下,成立了「分別自性緣起」一說,並透過造論、作釋及公開辯論的方式,批判「一切法空無自性」乃是不了義說。
從中觀與唯識瑜伽之前的抗衡到合流的過程來看,唯識瑜伽對於中觀的批判是相當成功的。第一是佛護、月稱堅持「一切法空無自性」的思想於西元七世紀的衰微;第二則是清辨雖主張一切法空無自性為了義,但在世俗諦上,清辨認為可採納瑜伽行派的說法,主張緣起法應該是有自性的,而後來的寂護及蓮華戒,則更進一步在世俗諦上,與瑜伽行派的唯識說合流,主張「世俗唯識,勝義皆空」、「真空妙有」。
- 後期如來藏神我思想對基本教義的批判
西元三世紀下,隨著印度梵文學的復興,印度大乘佛教也陸續傳出了以「大般涅盤經」為中心的如來藏經典,成為大乘佛教中觀、唯識瑜伽之外的第三個重要的學說。而中期大乘佛教之後,中觀漸衰,因此唯識瑜伽及如來藏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早期的唯識瑜伽學派以「虛妄阿賴耶識」為原則,認為阿賴耶識乃雜染虛妄,清淨法(種子)不過是依附當中,並非自性清淨。而隨著印度梵思想的復興及如來藏經典的流行,原本被唯識瑜伽學派視作雜染虛妄的阿賴耶識也有了轉變而傾向「真常唯心」,認為阿賴耶識自性清淨,與如來藏無有差別(如來藏藏識心),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之後,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佛性,唯識瑜伽與如來藏合流之後,即進入後期大乘時期。
後期大乘以「如來藏」為主要思想,如來藏一般又稱作「佛性」、「佛種性」、「自性」、「真如」等等,簡而言之,是指在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原本即具備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種子、胎藏),然由於受到煩惱雜染等所覆蓋而未顯現。
從如來藏的研究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如來藏思想與自印度傳統的「神我」思想非常接近,認為有一個自性清淨的主體,如在《寶性論》當中,以「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來說明如來藏自體的清淨法性。站在傳統「無我」、「緣起」的角度來說,如來藏是備受中觀及唯識瑜伽批判的,同時二家也多指如來藏為不了義說。而後期唯識瑜伽與如來藏合流之後,加上中觀的衰微,如來藏學派自然轉守為攻,主動批判一切法空是不了義,說早期佛教的「無我」乃是為「欲伏外道,故唱是言」,又攝取「中觀」的思想,直接將「空性」及「佛性」化上等號,如在《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中說明,初期大乘所說的三「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實際上皆是「如來藏」,又如《大般涅盤經》說:「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者見空及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無常、苦、無我者,一切生死;不空、常、樂、我者,謂大涅盤。」
而在《大般涅盤經》當中,則直接以「我者,即如來藏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直接挑戰「諸法無我」、「一切法空無自性」及「虛妄阿賴耶」等傳統觀念,很顯然的是對部派佛教乃至前期大乘佛教的思想及主張作了最徹底的批判。
佛教進入部派時期之後,僧團獲得君主支持供養,同時過於投入「教理研究」及「法的辯論」,逐漸遠離平民百姓成為「精英佛教」。然而「精英佛教」的內容過於艱深,並不符合一般平民百姓對於佛法的期待,取得代之的是強調「實踐」的菩薩道思想(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及理想中的十方佛及淨土(阿彌陀淨土、阿閦佛淨土、彌勒淨土等),形成初期大乘的雛形,及對現世僧團及阿羅漢有別於於佛的批判,同時也透過菩薩道的思想及理想佛,分別強調了法的實踐及宗教的信仰力。
部派佛教的發展過程當中,說一切有部無疑是從上座部中最具優勢及影響力的一個部派。它以迦濕彌羅國為中心,於健馱羅、中西印度及西域等地,盛極一時。說一切有部透過對「五蘊」、「十二入處」及「十八界」的分析,建立起「和合假、假依實」等推論形式,而一切法分析到最後,必然是有其「法體」或「極微」,這便是「自性」,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恒存」。換言之,所謂「緣起」,便是由這無數的「極微」加以和合而成和合假,而構成「緣起」背後的「法體」或「極微」,必是真實,這便是「假依實」的推論要求。在西元一世紀左右,「經量部」從說一切有部中分流出來,主張的「蘊、虛假有,界體真實」的「緣起性假觀」,認為「界」是真實,「蘊」、「處」是假有,並對說一切有部所主張的「一切法有」、「一切有」、「蘊、處、界皆是實有」作了相當大的批判。經量部的緣起性假觀所主張的「性空、假名」,加上當時所興起的「菩薩道」及「十方佛及淨土」,即是大乘般若系的主要內容。
到了西元二、三世紀,龍樹發揚般若空義,提出了「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卷四〈觀四諦品〉)的「一切法空無自性」、「自性空」理論,對當時佛教的主流─西北印「說一切有部」的思想提出徹底的批判,而龍樹的學生─ ─提婆,則承襲了龍樹的中觀思想,並進一步闡揚中觀思想,並形成大乘佛教的主要學派之一。
另一方面,在西元四、五世紀間左右,無著與世親二兄弟分別於化地部及說一切有部出家,前者「雖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後者則對「說一切有部」有深入、獨到的見解,發展出「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的唯識瑜伽學派。唯識瑜伽學派深受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的影響,別立假合以為我的「末那識」及能攝藏一切種子(包括世間的一切雜染與清淨,與出世間清淨)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種子識),認為一切(包含內在的生命和外在的自然)的認識作用,都攝藏於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變現,即「一切唯識所現」,並在此特殊觀點下,成立了「分別自性緣起」一說,並透過造論、作釋及公開辯論的方式,批判「一切法空無自性」乃是不了義說。
從中觀與唯識瑜伽之前的抗衡到合流的過程來看,唯識瑜伽對於中觀的批判是相當成功的。第一是佛護、月稱堅持「一切法空無自性」的思想於西元七世紀的衰微;第二則是清辨雖主張一切法空無自性為了義,但在世俗諦上,清辨認為可採納瑜伽行派的說法,主張緣起法應該是有自性的,而後來的寂護及蓮華戒,則更進一步在世俗諦上,與瑜伽行派的唯識說合流,主張「世俗唯識,勝義皆空」、「真空妙有」。
西元三世紀下,隨著印度梵文學的復興,印度大乘佛教也陸續傳出了以「大般涅盤經」為中心的如來藏經典,成為大乘佛教中觀、唯識瑜伽之外的第三個重要的學說。而中期大乘佛教之後,中觀漸衰,因此唯識瑜伽及如來藏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早期的唯識瑜伽學派以「虛妄阿賴耶識」為原則,認為阿賴耶識乃雜染虛妄,清淨法(種子)不過是依附當中,並非自性清淨。而隨著印度梵思想的復興及如來藏經典的流行,原本被唯識瑜伽學派視作雜染虛妄的阿賴耶識也有了轉變而傾向「真常唯心」,認為阿賴耶識自性清淨,與如來藏無有差別(如來藏藏識心),當阿賴耶識擺脫了人、法二執之後,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之惑後,就脫離一切虛妄而證得真如佛性,唯識瑜伽與如來藏合流之後,即進入後期大乘時期。
後期大乘以「如來藏」為主要思想,如來藏一般又稱作「佛性」、「佛種性」、「自性」、「真如」等等,簡而言之,是指在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原本即具備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種子、胎藏),然由於受到煩惱雜染等所覆蓋而未顯現。
從如來藏的研究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如來藏思想與自印度傳統的「神我」思想非常接近,認為有一個自性清淨的主體,如在《寶性論》當中,以「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來說明如來藏自體的清淨法性。站在傳統「無我」、「緣起」的角度來說,如來藏是備受中觀及唯識瑜伽批判的,同時二家也多指如來藏為不了義說。而後期唯識瑜伽與如來藏合流之後,加上中觀的衰微,如來藏學派自然轉守為攻,主動批判一切法空是不了義,說早期佛教的「無我」乃是為「欲伏外道,故唱是言」,又攝取「中觀」的思想,直接將「空性」及「佛性」化上等號,如在《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中說明,初期大乘所說的三「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實際上皆是「如來藏」,又如《大般涅盤經》說:「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者見空及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無常、苦、無我者,一切生死;不空、常、樂、我者,謂大涅盤。」
而在《大般涅盤經》當中,則直接以「我者,即如來藏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直接挑戰「諸法無我」、「一切法空無自性」及「虛妄阿賴耶」等傳統觀念,很顯然的是對部派佛教乃至前期大乘佛教的思想及主張作了最徹底的批判。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