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出家生活夏令營(短期出家)

1月 23, 2015 0 Comments


傳佛教興盛的國度,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皆有「短期出家」之習俗傳承,這些國家的佛教徒認為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一次,認為是人生中重大事記,而北傳佛教盛行的國家則無此慣例。

最近這幾年,短期出家在北傳佛教逐漸趨呈風氣,各寺院紛紛以「短期出家」、「出家生活體驗營」等辦理短期出家的活動,讓在家者落髮搭衣,現出家相而體驗出家生活,短期出家的時間或少或多,少則三、七、九日乃至數週,多則一、三月乃至三、五年不等。

我們簡單地討論短期出家的起緣、利弊,乃至佛陀時期的體驗出家生活法門。

短期出家的起源

嚴格地來說,短期出家是流行在南傳國家佛教徒的習俗,並非佛陀所制定,其中最盛行短期出家者,便是泰國。

泰國是著名的東南亞佛教古國,從皇室到民間都信奉佛法,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浸透著整個泰國社會。十三世紀中葉,泰族在湄南河建立素可泰王朝,並禮請泰南錫蘭系僧侶至素可泰城弘揚佛法,此後歷代泰王大力發展佛教。到了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代國王蘭甘亨王的時候,相傳蘭甘亨王更剃除鬚髮,親自出家體驗修行,後還俗登基,因其經過佛法長期薰陶,行政風格慈悲為懷、勤勉簡樸,開創了泰國君主出家的先例。到了第五代國王——利太王則立法確立了每一個君主必須皈依佛教並短期出家的機制。

試想,中國光一位南朝梁武帝捨位出家就已經轟動迄今,更何況如泰國一般,歷代國王都出家為僧,在風行草偃、上行下效的狀況下,泰國短期出家的風俗於是就這麼逐漸成型,也影響了其他南傳佛教的國家,如緬甸則將短期出家視作男子的成年禮。

短期出家的正面意義

正面意義來說,在南傳國家盛行的成年男子短期出家,親身體驗儉樸、知足、規律而有節制的生活,如早起打板、研讀經典、赤足托缽乞食、過午不食、禪坐修習等等,對於血氣方剛的青年男子來說,也算是一種邁向人格成熟的通道,如同台灣男子於成年後必須入伍服役一樣,在泰國社會也普遍的認為曾經出過家的男子,其性格比較成熟穩定。另外,也有一些人是父母的期望、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而短期出家的。

另一方面,特別是曼谷以外的鄉村,許多家境貧窮的鄉下家庭,為了讓兒子受好的教育,便把兒子送到寺裏當沙彌,只要他自己待得住並且認真學習,一般來說,全程免生活與學費,要讀到佛教大學畢業並不是難事。所以,這種傳統可以說也讓貧窮人家也有另一條出路可以翻身,成為受人尊敬的僧人,而在受完教育後,再捨戒還俗成為一般的在家者。

當然,也有不少人在參加了短期出家之後,體驗僧團生活而產生嚮往心乃至出離心而終身出家者,對於僧團的擴充、佛法的慧命延續是有正面的幫助。 短期出家的負面意義

眾所周知,「出家」是「在家」的對稱,是出離家庭生活,剃除鬚髮,捨棄華麗的服飾,著壞色之衣,專心修道、持守清淨戒行的生活形態,更是為了出離生死而全身心投入學習佛法中做出的決定行為。出家者以出離生死、宏揚佛法為己任,在家者則以供養三寶為福田。

然而我們必須釐清的是,在南傳國家的短期出家乃是因國情風俗而成,這是不便批評的,但短期出家本身並非佛制,在北傳佛教的國家也並沒有此規範制度。然而現在有許多寺院,為了種種寺院本身或在家者的需求──如寺院的經濟收入、滿足一般人對於出家生活的好奇心、滿足在家者對於出家功德的憧憬、吸引年輕人出家以擴充僧團人數,乃至滿足因先天缺陷或後天婚姻、職業、經濟而無法出家者──而辦理「短期出家」活動,此現象不禁令我們感到憂心。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出離心是出家的必要條件,在《增一阿含》卷26有一讚嘆出家的偈言: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

偈文中世尊讚嘆正出離心而出家,具備正出離心者將於正法之中獲得善利而得三達,因此世尊如此讚嘆:「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然而短期出家者本身並不具備正出離心,雖然暫時的表面上是已經出家了,可是實際上並非因為知苦、生厭、正出離,儘管可以形式上體驗出家生活,然而並非積極自覺、覺他的出家者。何況型式上的短期出家,更存在著遊戲的成分,如果一心注重形式或是體驗,那麼短期出家對於佛法慧命而言,深刻地來說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對於在家者來說,短期出家是有可能造就我們對於出家的輕忽、遊戲的心態,對於出家的條件及神聖性產生錯誤的認知,反而障礙我們的修行。

如法體驗出家生活:八關齋戒

我們一直強調的是:現在的短期出家活動,並非佛制。對於俗務忙碌,無暇修行而有心精進的在家者,與其提倡在家者的短期出家,倒不如透過加強推動「八關齋戒」。而受持八戒一齋的先決條件只有兩項: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

「八關齋戒」乃是佛陀悲憫眾生,特別為在家者所制定者,讓在家者能夠學習、體驗出家生活,藉以長養出世善根,親近三寶而住,又能適應在家生活的特點,這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體驗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其內容包含: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淫
  4. 不妄語
  5. 不飲酒
  6. 不著華鬘香油塗身
  7. 不歌舞觀聽
  8. 不坐臥高廣大床
  9. 不非時食。
實際上,八戒一齋是沙彌十戒的簡化,前五支就是我們熟悉的根本五戒,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戒,所以受持八戒一齋的在家者也被稱作「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後三支的內容分別為: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因為芳香迷人心目,歌舞色聲喪人心志,廣大高床令人懶惰享受,這些都不適宜修行人。因此衣著應當力求樸素,不穿鮮豔華麗的衣服,不塗抹香水、胭脂,不高臥大床,貪求舒適,如此則有助於攝心正念,遠離貪染,自然能邁向清淨之道,而具足正報身心、莊嚴威儀。

 又一齋的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這是佛道修行者節制食欲的戒法。據《四分律》卷十四、《五分律》卷八等所載,迦留陀夷比丘於傍晚時分入羅閱城乞食,由於光線不明,一孕婦疑見鬼魅,驚嚇小產,世尊乃制此戒。

五戒以外,再加三戒一齋,成為八戒一齋,看似事小,實則五欲皆備。因五欲引起的後患,其始雖微,而其影響也鉅。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將成江河。嗔恚之火,貪愛之水,也是如此。所以受持八關齋戒,對此三戒一齋不可不謹慎受持。 受持八戒一齋的功德

在家者受持八戒一齋可得無邊的殊勝功德,根據諸經記載,可歸納如下七項:
  1. 罪障消除:「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餘一切罪皆悉消滅」 《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
  2. 遠離惡趣:「持此﹝八戒﹞受齋功德,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法輪。」 《十善戒經》
  3. 福報優厚:「六日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計。」 《優婆夷墮舍迦經》
  4. 來世尊貴:「欲知王﹝普達﹞者,本是先王時執蓋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淨守意,不犯諸惡,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 《普達王經》
  5. 相好圓滿:「有一天女,光為威相,與為超異,諸天見已,生希有心。釋提桓因問之:『昔作何業,獲得此報?』天女答言:『昔于迦葉佛受持八戒齋,今得生天,獲端正報。』」 《普達王經》
  6. 得無上樂:「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優婆塞戒經》
  7. 成就佛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關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獲此願,持戒之人,所願者得。﹝乃至﹞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 《增一阿含經.高幢品》
八關齋戒是世尊特別為在家眾所制定暫時出家的方便法門,但受持者不披袈裟,只搭縵衣誦經禮佛,主要的原因乃是在家二眾,佛令其隨力供養三寶,而不應受他人四事供養,畢竟袈裟衣重,短期出家者又如何能夠承受四事供養?故佛陀制定在家者以在家相而持八戒一齋,而非制定在家者以出家相而持短期出家。佛制此方便法門的用意,主要在告訴我們對物質生活要能淡泊,要能夠身體精進修行不放逸,才能與聖道相應。所以修道者在物質上應該力求簡單,不貪著物欲享受,轉而勇猛精進,這是我們對佛制此戒應有的認識。

由此可知,八戒一齋有其殊勝處,如能受持清淨,所得功德無量無邊,尤其能令在家者播下出世的正因,以期早日進趣菩薩道,將來獲致解脫,免於生死輪回,如此才不辜負佛陀悲憫制八關齋戒此等方便法門的美意。同時也可以避免短期出家違反佛制的模糊地帶。出家眾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正學女,其中男性僅能出家七次,女性僅能出家一次。如此一來,名正言順,兩全其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