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補特伽羅」之四

1月 06, 2015 0 Comments


特伽羅,是佛教無我說轉變作有我說的重要理論,與後來大乘佛教所發展的「阿賴耶識」及「如來藏」思想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然而大多數的人卻可以在不清楚「補特伽羅」的狀況下高談闊論「阿賴耶識」及「如來藏」,這是非常有趣的事──在不理解「補特伽羅」理論而說「阿賴耶識」及「如來藏」,實際上對於「阿賴耶識」及「如來藏」也只是非常淺薄、只見表面而沒有深度的理解罷了。

向「耆那教」借用的補特伽羅 

部派佛教時期的時候,在說一切有部系為主的情況下,各部派紛紛承認「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架構,而成立了各種「補特伽羅」的理論來解決輪回、業報的問題。然而,無論是「三世實有」、「法體恆存」乃至「補特伽羅」等觀念,乃是受到與佛教極為相似、有「佛教姐妹教」之稱的耆那教的影響──在耆那教的「極微論」當中,此世界的一切,無論是精神面的、或是物質面的,都是由精神面的「命我」及物質面的「非命」二種極微所構成,其中在「非命」的極微當中,包含了「補特伽羅」、「法」、「非法」、「虛空」等4種屬性。耆那教認為「業」屬於物質因的一種,它附著於補特伽羅之上,輕的「業」是導致補特伽羅上昇,而重的「業物質」則導致補特伽羅下降,由此而有了輪回。而這些具備業的補特伽羅附著於「命我」之上,產生了「漏」及「繫縛」。

佛教並不承認有我的思想,自然也不會承認耆那教的「命我」屬於真實,因此在部派佛教早期,儘管犢子部提出「補特伽羅」的概念,但起碼不敢直接說「補特伽羅」即是「命我」,而是很含蓄地說「非即蘊離蘊補特伽羅」、「世俗補特伽羅」,到了後來,說轉部則是直接承認「補特伽羅」乃是勝義、真實,直接公然挑戰緣起無我的法印;然而儘管大部分的部派不敢明目張膽地承認補特伽羅,但卻將「補特伽羅」取而代之替代命我,視作成為輪回的主體,那麼無論是立世俗補特伽羅的「假名我」,或者是勝義補特伽羅的「實法我」,或者是「不可說我」、「一味蘊」、「有分識」、「窮生死蘊」、「根本識」等等,都離不開「有我」的陰影。筆者以為除了邏輯上的辨思之外,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又存在著多少「有我」的需求而創立種種的「補特伽羅」呢?

世尊的無我輪回觀:眾生因緣會相續 

「補特伽羅」理論的興起,乃是為了解決輪回、記憶、業報主體等問題,在「緣起」的架構下,佛教並不承認有任何輪回的主體,這點往往是啟人疑竇的:在《中阿含26經》經當中,摩竭陀人提出了種種的疑問,世尊以五蘊乃「無常、苦、非我、非我所」、「眾生因緣會相連續」來說明生死輪回及業報的問題,然而世尊的回答,對於愚癡凡夫的我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為佛教雖說「無我」及「緣起」,那為何又承認「輪迴」呢?如果承認「輪迴」,那這個會輪迴且相續的主體又是什麼呢?世尊告訴我們是「所作業」──諸法在流轉的任何時空裡,都是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而不斷地有新的業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之間相互牽引、伴隨,不斷地消長、變化著,這當中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主體(我),這是佛法特有的無我輪迴觀。

而現代被廣為流傳認為「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觀念,而使大眾誤以為於我中有一清淨者,具諸常樂、我、淨四德,是成佛種子、成佛之藏、是輪回主體、是真實不滅之如來本性,就像鏡子那樣,只要除去寄附在上面的各種煩惱塵土,就自然會展現出智慧的光明。我們回顧阿含經中可能引發「心性本淨」說之譬喻與意趣:如《雜阿含1246經》中世尊以陶鍊金礦除黃金中之鐵、銅、錫、鉛、銀五種雜質的譬喻,重點在於離身、口、意惡行,與欲尋、恚尋、害,鼓勵修初禪乃至四禪,或鼓勵離欲求、恚、昏沈、掉悔、疑等五蓋,開發神通。又如世尊在《中阿含持齋經》、中以浣頭、浣身、浣衣、磨鏡、鍊金等五喻,鼓勵在家居士受持八關戒齋,並修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等隨念。又如同世尊在增支部第五卷193經中以澄清水缽之水有赤、黃、青、紅色之渾濁,以比擬為離五蓋、明經義得辯才等,這些可能引發「心性本淨」說之譬喻與意趣,都在鼓勵離雜染,而不在於有一「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之主體。

世尊經常依照眾生的利鈍根性,善巧方便地同時透過「世俗」及「勝義」的語言來教說大眾,如果我們只看到「世俗」的說法,而忽略、不覺察其「勝義」,將會把屬於「勝義」的緣起,錯誤地以「世俗」來理解,因此沒有獲得真正的清涼法義,而落入「作(受)業者」及「輪迴主體」的問題,提出了自我、梵我的錯誤觀念,更違反了「無常、無我、勝義空」。 回顧《嗏帝經》當中,嗏帝比丘主張「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而受世尊的呵責。實際上,世尊告訴我們,生命輪迴的推動力量,是無明與貪愛及其所造作的業,只要貪愛及無明沒有止息,輪回就不會停止。過去被我們認作輪回主體的識、靈魂、補特伽羅、阿賴耶識、如來藏,無論它換上什麼名字,經中說「識因緣故起」,換言之「識」也是因緣條件俱足而生起的,在《聖法印經》中,世尊如此教誡我們: 「所因習味分別諸識,皆從因緣而致此業,從是因緣致有神識。復自念言:此諸因緣,為有常乎為無常耶?復自念言:因緣所合致神識者,此皆無常,無有根本。此神識者,依猗無常而有妄想,故有緣起十二因也,皆歸於盡無常苦空毀壞別離離欲滅盡。」 從十二因緣上來看,「識」與「名色」輾轉相依,攀緣於色、受、想、行四住,在色、受、想、行上安住、生長、活動,不斷地被生起的因緣條件所改變,因此並沒有任何一種「識」可以離開色、受、想、行而來去、安住、生長,在死生之間的相續流轉,又如何能「往生不更異」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