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輪回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是生命中的生、老、病、死深懷恐懼,爲了自我安慰和在精神上有所寄託,人類建構了不滅的我、靈魂、阿特曼,當肉身死後,我、靈魂、阿特曼即永久地生活在地獄或天堂,或著不斷地生死相續、輪迴轉世,直至完全淨化,才能最後回歸本處。
佛陀否定了靈魂的說法,提出了緣起說,如實的解釋了五蘊生起、消滅的現象--生命即是五蘊相聚和合。然而佛滅之後,神我的思想不斷地入侵佛教,儘管部分佛教否認了靈魂,但是卻間接的承認了有一個不滅的主體:補特迦囉。這實際上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說法罷了。 一般的輪迴觀念有二種:
- 無我輪迴:有生死相續的生命輪迴現象,沒有輪迴的主體(無我)。
- 有我輪迴:有生死相續的生命輪迴現象,有個輪迴的主體(有我)。
儘管絕大部分的佛教徒摒棄了有我輪迴的思想,但卻抱持著「業力論」──「業力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並且忠實地呈現在後期佛教的經典中。
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祿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說三世因果經》
然而業力論必然導出『帶業往生』、『消罪業』的信仰,於是點燈消災、放生求福、拜懺滅業應運而生,同時成為了宗廟寺院向信徒們斂財的方便法門。然而實際上業力是無法透過種種儀式、咒術消除、轉嫁或改變性質,為有修習八支聖道,不再執取五蘊、對生不再貪取,才能不再輪迴,受到業的牽引和報應。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捨身命,何況俗凡夫!--《雜阿含》第1227經
佛陀怎麼說輪迴?
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複生分,于未來世永不復起。--《雜阿含》第962經
其實,生死輪迴、業力果報的承受並不需要一個常住不變之我的存在,但這並不表示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將普世的善惡觀點棄不理,每一有情必須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在此大眾們分享上座部《彌蘭陀所問經》中,有一段以燈火之喻說明輪迴無我的故事:
彌蘭陀王:尊者,是否有輪迴的主體?在〈法句經〉《十二:自己品》這麼記載:
那先:沒有,大王。沒有輪迴的主體。
彌蘭陀王:可以舉例說明嗎?尊者。
那先:就好像從一燈點燃另一燈,第一盞燈的燈火等同於第二盞燈燈火嗎?
彌蘭陀王:不會。但是,第二盞燈是由於第一盞燈的緣故而亮,這是一個事實。第一盞燈與第二盞燈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繫。
彌蘭陀王:那麽,那麼是什麼在輪迴?
那先:大王,心法和色法輪迴。
彌蘭陀王:是不是與此生一樣的心法和色法再生?」
那先:不是與此生一樣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但是依現在生的心法和色法,一人行善作惡,由於這些行爲,另外一種相續心法和色法在下一生中再生。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不是與此生相同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一個人不是就不受其惡業的果報了嗎?
那先:如果一個人不再生至下一生,他將從惡業中獲得解脫。
但是,正因爲一個人再生至下一生,所以他沒有從惡業中獲得解脫。如一人從一棵樹上摘走一個芒果,果樹的主人當場把他抓住,並把他帶到國王面前,控告說:『國王,此人偷了我的芒果。』
但偷芒果的人卻說:『大王,我沒有偷他的芒果。這個人種下的芒果與我摘走的芒果不同。我不應受到懲罰。』
那麽,大王,此偷芒果之人會不會受到懲罰?」 彌蘭陀王:「尊者,他肯定會受到懲罰。
那先:爲什麽?
彌蘭陀王:無論此人怎樣狡辯,他都要受到懲罰。因爲他偷走的芒果是樹主人所種芒果而生。
那先:同樣的,大王,以此心法色法,一人作業,或善,或惡,由此業故,另一心法和色法再生於下一生。因此,此人不能從惡業中逃脫。」
惡實由己作,污染亦由己;由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淨不淨依己,他何能淨他。世俗諦中的業有善惡之分,但無造作善惡之業的我;業報有順逆之別,但沒有善惡承受之靈魂,佛陀肯定了普世的善惡觀點,但否定了業力輪迴中的常我。
唯有空陰聚,無是衆生者。 --《雜阿含》第1202經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雜阿含》第335經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雜阿含》第133經
原始經典所應用的輪迴一詞,表示五蘊熾燃與不斷地結生。止息的阿羅漢停住了對五蘊的執取,達到止息、停止了輪迴與業報。一旦「五受陰無常、苦是變易法」的教義被逐漸遺忘之後,業力輪迴當然地取而代,成為佛滅之後的教義、成為佛教的信仰,那麼這世界上再也沒有阿羅漢的產生。
如何離熾燃、不再輪迴?
在《雜阿含》第563經中,尊者阿難向離車長者說明了佛陀所說循序漸進離熾燃的方法。
- 戒學:住於淨戒。
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 定學:淨戒具足...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 - 慧學:三昧正受、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
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
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