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超渡大法會
二個都是無恥邪師
說句不客氣的話,一個是為「利」而披假慈悲的袈裟,另一個是為「名」而扛著環保的假旗幟,二個都是無恥邪師,缺乏真正的慈悲及智慧,但真正受到傷害的卻是那些無辜的眾生及整體的佛教。
莊圓從一個平民作家,搖身一變自稱釋迦牟尼再來,近期動作頻頻地到各大道場鬧場宣傳,宣稱不信仰莊圓者皆下地獄,是典型的依佛外道,在獅子吼佛學專站網友 heaven 的部落格中的「外道眾生相」單元,有不少精采的糾正錯謬及批評,相當精采,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看看,在這兒也就不多費力氣了。
然而,多年來以「放生法會」利益愚民功德及自個兒荷包的海濤(抱歉!儘管披著袈裟,但就出家因緣及行為表現,筆者實在很難以法師稱呼),面對來自台灣社會四面八方不斷地討伐聲及輿論,仍不改顏色,自以為是地持續斂放生財,其臉皮特厚、寡廉鮮恥的程度誠屬罕見,更是台灣佛教界,乃至漢傳佛教界少見的賊住、獅子蟲。
說到這兒,相信不少人會問:難道放生不好嗎?放生沒有功德嗎?
放生典故
實際上,放生及素食一樣,是「不殺生」的延伸表現,是一種慈悲心行。佛教放生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梵網戒經》的內容:見魚池乾涸,運水來救活魚,或見水中浮有螞蟻群,眼見螞蟻快要被淹死了,設法指引螞蟻離開水中,免得淹死。我們發現經中所描述的放生,乃是見到眾生生命遭受威脅,內心生出慈悲及憐憫而進行的放生,與現在為追求功德的放生行為大不同。
而「放生法會」的名目及儀軌,並非釋迦牟尼所制,而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梁武帝為追求功德而延請僧人所制。梁武帝所制的放生,撇開法會儀軌內容不談,主要根據《金光明經》贖鱉入池的故事,於各縣郡興建放生池,於法會之後放生池中飼養,顯見是有計畫、管理的放生,亦與現在不倫不類的商業性質放生法會大不同。
現代放生的現象
「放生」原本是佛子難能可貴的慈悲心行之一,只可惜在邪師追求利益、愚民追求功德的交互作用下,以消災祈福的庸俗心態,替代了慈憫眾生的純淨心情,而原本應是隨機救苦的方式,卻被「商業性」的預訂活物取代,從慈悲心行一變而成為社會普遍詬病的愚行。
「甚至有部分宗教團體根本是藉著放生來歛財。動保團體說,有某個佛教團體的法師,每年光靠放生,就可以賺進七億元,利之所趨,當然對放生活動,樂此不疲。」(中廣新聞網)
根據統計,每抓一隻鳥來滿足放生,得先死十數隻鳥,拿最常見的放生鳥類「麻雀」來說,本身並沒有食用價值及觀賞價值,生性害羞亦無法親近圈養,照理來說不會有生命遭受迫害的獵捕行為,然而為了滿足放生團體「便宜又大量」需求而遭獵補,不少放生團體甚至表示「放越多、功德越大」,甚至倡言「放生功德大,但花費金額不要太少,錢越多越有效」等錯謬。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說,為防野外捕捉鳥類數量不足,業者索性繁殖起放生鳥,以保證貨源不虞匱乏,買多還可以「殺價」。
那麼放生魚類呢?
養過魚的朋友都知道,魚類放養的時候得考量到平衡、水溫、溶氧量等種種問題,然而不少放生團體,放生魚類以「噸」計算,經常動輒數十萬尾魚類,從嬌生慣養、沒有胃的錦鯉,到生命力特強、什麼都吃的吳郭魚,甚至習性兇猛的「土虱」都可拿來放生。
數十萬的生命隨著卡車載送至放生會場,再一桶一桶到直接到進溪河、池塘乃至出海口,十之八九放生魚一落水即因水溫差過大、酸鹼失衡,翻肚見白而枉死,有幸存活者即成為生態及環境上的隱憂──不僅僅只是物種競爭生存上的平衡,包含環境上的平衡。以2002~2003年發生的黑面琵鷺暴斃事件為例,主要的原因是某放生團體於曾文溪舉辦放生法會,由於放生魚類數量過多,造成水中溶氧量不足,加之寒流的作用,多數魚類放生後立即暴斃死亡,在水中低氧狀態下,魚屍產生致命的肉毒桿菌,而可憐乖乖的近百隻的黑面琵鷺,冬渡七股,在面臨無活魚可食的狀況下,忍不住飢腸轆轆,而吞食魚屍,暴斃斷魂,好不可憐。
不取亦不放
在《經世奇謀》當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讓人心生謹惕:
翻作白話的意思就是:北朝的使者李諧出使南朝,梁武帝陪同李諧到處遊玩,來到了放生的地方,梁武帝問李諧:『你們國家也放生嗎?』李諧聽之之後回答:『不捕捉,所以也不放生。』梁武帝聽了之後,感到十分慚愧。北使李諧至南,梁武與之遊歷,至放生處,帝問曰:『彼國亦放生乎?』諧答曰:『不取亦不放。』帝大慚。
放生,長期以來是宗教團體的重要活動,然而隨意的放生,信徒滿足了輪迴救贖的信念,卻造成眾生生命的垂危,甚或破壞當地的物種平衡與生態環境,讓原本的美意,變成一場惡夢。 面對變相殺生的「放生」,印順導師對此,更以罕見的語調直言批評:
「如你們不放生,這些可憐的小動物,會被捉嗎?他們的被捕,是為了成就你們的功德,這是什麼功德?善心佛弟子,少為自己的功德打算,也該為無辜的雀們想想呀!那些自以為放生的,不但沒有功德,還要負起間接殺傷小鳥的罪業!」又說:「為了放生而捕捉,使小鳥、小魚們,受到恐怖,不自由,這是功德嗎?」「他們的被殺,放生者應負間接的責任!佛法不只是信仰,不要專為自己著想,迷迷糊糊的造罪業!以放生為事業的法師、居士!慈悲慈悲吧!」--印順導師(華雨集四)
面對印順導師殷切地諄諄教誨,難道我們應該放任以「慈悲護生」為名,躲在「信仰自由」保護傘下而營利的假佛教團體,一昧地鄉愿、放任其持續害生、殺生而不糾正,只會讓更多的生命枉死「假慈悲」的名目下,這不僅僅是殺生,更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誤會,傷害了整體的佛教,唯有遏止假慈悲的商業性放生行為,才能令佛法長存、正法久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