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割捨的西藏古老信仰:苯教(一)
在誠品閒晃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雍仲苯教大師》,作者是退休於中國科學院的寧艷娟女士。
![]() |
林雲 |
許多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往往接觸佛教的內涵少,有的甚至連釋迦牟尼可能都不認識,會成為藏傳佛教的信仰者,只是被苯教的神秘色彩及儀軌咒術所吸引,因此並不能算是佛教徒,更嚴格地來說,是個苯教徒。
黑教,即是苯教。
苯教是西藏最古老的宗教,在西藏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佛教約1300年),過去因苯教徒頭裹黑巾,故又俗稱「黑教」。「苯」(Bon)是頌咒、詠贊、祈請的意思,即以念頌各種咒文爲主要宗教儀式,這也是苯教的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苯教的歷史悠久,然而因為缺乏原始苯教的文獻證據,因此其起源並不可考。一般認為,在西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即出現在象雄(今阿里地區一帶),並結合藏地的各個部落,逐步傳遍整個西藏,並成為主體文化。根據藏地的傳說,苯教在距今一萬八千年前,當然這說法是誇大、不可信的,比較可信的說法,大約是在西元前四至五世紀(另有說西元前九至十世紀)左右所形成。
苯教認為,萬物有靈,其崇拜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草木、禽獸等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靈和鬼魂,是一種原始泛靈信仰宗教。
苯教把世界分為三個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作「贊」(btsan)。地上的神稱為「念」(gnyan),掌管自然災害。地下的神稱為「魯」(klu),也就是龍,掌管人間禍福與疾病,並視魚、蛇、蛙等水中生物為「龍族」,因此藏人很忌諱殺害或吃這類的水生生物。
原始苯教及雍仲苯教
![]() |
風馬旗及以石頭堆成塔狀的馬尼堆 均源自傳統苯教的風俗 |
1. 原始苯教(世續苯教,黑苯教)
2. 雍仲苯教(白苯教)。
現在所流傳的苯教,大部分是西元七至九世紀期間,逐漸轉型、改良後的雍仲苯教,與藏傳佛教非常相像,在儀軌、教義、信仰神祇、僧人造型、名詞用字…等方面,二者幾乎沒有什麼差別,這是由於佛教與苯教之間,經過長時間的彼此交流、相互模仿而致。
原始苯教(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七世紀)
和許多宗教發展過程一樣,苯教也經歷了由簡到繁,由淺至深的過程。根據土觀的《善說一切宗教源流及教義晶鏡史》中說:「藏地所宏之苯教分爲三派:(一)篤苯(二)洽苯(三)覺苯。」這三個派系的先後出現,也表明了苯教在西藏的演變過程。- 篤苯
大約從一世聶赤贊普(約公元前四世紀)至第七代達墀贊普期間。以自然崇拜為主,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出現較高層次的實踐法門。此時的苯教祗是上作祭祀天神、下作征服鬼怪,中作興旺人間的法術而已。根據西藏的歷史傳說(通常不精準),在七世達墀贊普(Dakrri Tsenpo)在位時,衛翁雪紋(前藏)有一個苯教大巫師叫「汝辛」,稱能通鬼神,並且精通祭祀、役使鬼神等法術。汝辛將過去苯教的種種巫術加以總結,並設法把各地的苯教徒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派別,叫篤苯教,又稱苯教黑派,或因苯派。 - 恰苯
大約從公元前三世紀或二世紀至松贊干布時期(公元七世紀)。傳說八世志貢贊普,被一位篤苯派的大臣羅昂殺害後,王子布帶公傑起兵鎮壓反叛,篤苯派受到很大的威脅,於是便從克什米爾、勃律和香雄三地請來三位苯教巫師,從中調停苯教徒和贊普王室之間的矛盾,答應由苯教主持爲志貢贊普舉行隆重的葬禮,同時亦請贊普王室重新支援苯教。這三位外來的苯教巫師,法術高強,一人能騎於鼓上遊行虛空,還具有以鳥羽截鐵等法力﹔一人能以動物血等作占卜,以決斷禍福;一人能除魔鎮妖,精通各種超度亡靈之術。同時帶來了一套苯教的教義,以及傳達神意的巫師及祖先信仰,這些能夠傳達神意的巫師,稱作「苯波」,有天苯波(與天上的神溝通)、地苯波(與地上的神溝通)、大苯波(與地下的神溝通)等等。這些「苯波」經常以神的代言人的面目出現,並有役奴精靈魔怪的本領。
苯教大部分的活動與發言,都由「苯波」所主持,「苯波」通常由貴族的子弟世襲擔任,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與威望,這些「苯波」為了擴展自身的權勢和利益,拚命擴大宗教權力,經常以神的名義來支持部落貴族勢力,左右國政、打擊王室。隨著「苯波」的權力膨脹,贊普王室的權力逐漸被削弱,也使得贊普王室與苯教的矛盾日益尖銳。此時的苯教,結束了原始宗教形式,進入了人為宗教時期。 - 覺苯
約八世纪吐蕃王朝中後期是苯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覺苯意為「改革的苯教」,也是苯較流傳的成熟階段(後弘期)。這得時期的苯教將部分的佛教經典,補充自己的教義內容,建構形成苯教的理論體系。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