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初探之三:耆那教思想的融合

1月 31, 2015 0 Comments


期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的發展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變遷受到二大宗教的影響,分別為與佛教同時興起、同樣強烈批判傳統婆羅門教的(一)耆那教,以及印度傳統主流的(二)婆羅門教。

耆那教與佛教的相近背景

耆那教的大雄造像
佛教及耆那教的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彼此宣教範圍也相近、教理相似且宗教術語相同,二教教團也在相同的社會基礎與環境中發展,甚至連教主的生涯、傳記、神話也有相當大的共通性。

耆那教教主為筏馱摩那(Vardhamana),剎帝利種,名為悉達多,同樣具足三十二相,出生則母夢白象入胎,妻子同名作耶輸陀羅。

從文獻紀錄上,我們得知耆那教的宗教術語及宗教象徵與佛教類似,耆那教有過去二十四祖的說法,佛教則有過去二十四佛的說法,二教皆稱呼自己的宗教聖典作「阿含」,皆稱完成宗教修行者為「佛陀」、「勝者」、「大雄」、「阿羅漢」、「薄伽梵」、「世尊」等,其聖樹皆稱作「菩提樹」、「無憂樹」,皆以聖樹、法輪、獅子、卍字、蓮花、手印、足印等作為宗教象徵,比較特殊的象徵物是螺貝及三叉戟。

耆那教視螺貝為教主的化身,三叉戟為苦行、禁欲的象徵,佛教則視螺貝作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三叉戟則象徵佛法僧三寶。宗教崇拜上,二教皆有塔寺崇拜,二教造像相似,耆那教造像多為裸身、薄紗、左手執衣,類似的造像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後也同樣出現在佛教造像上。

耆那教與佛教的相近教義

在教義方面,從耆那教的教典記載「我說大恐佈、苦、眾生隨處顫抖。」及佛教「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可知二教皆認為人生是苦的,同時耆那教也具有有輪回的觀念,並主張無常,認為無明、我執、業的繫縛是輪回及苦的根本。

所不同的是,釋迦牟尼主張緣起及無我說,而耆那教則認為一切由靈魂及非靈魂的極微所構成─ ─耆那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靈(自性),而靈的本性是清淨圓滿的,但為業所繫縛而無明(迷)、我執,因此受輪迴無法解脫。

而佛教如來藏系則認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寶性論》、「如來藏自性清淨。」《楞伽經》,當中的思想非常相似。另外耆那教認為除了靈魂之外,尚有非靈魂的極微構成物質界的一切,極微物是不可分割的,後期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也有相同的主張。

耆那教認為解脫的方法為持五戒(不殺、不淫、不妄語、不偷盜、無所有),修行三寶,即為正智(正確習解)、正信(正確信仰)、正行(正確實行),此外還實行各種苦行,如此才能清除舊有惡業,並使新的惡業不生,獲得解脫。其他如耆那教積極的不殺生行為,包含素食及放生,也成為現今大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之一。

佛教文獻上的紀錄

另外比較值得提出的,我們除了在《貴霜王朝的大乘佛教運動(2)》一篇筆記中,提到《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記載嚴熾王(阿育王或丘就卻)求法於薩遮尼乾(妙智善說法的耆那出家者),而大乘佛教的推動者優婆鞠多在皈依佛教前是一位尼乾之外。而「大乘」(Mahayana)一詞,儘管經常在漢譯的大乘經典中出現,但是根據性一法師的對於印度古碑文的研究表示,佛教「大乘」(Mahayana)遲至西元5世紀之後才出現。而「大乘」一詞,最早可能出現於的耆那教經典的紀錄:「知世界之苦,去除世界的束縛,勇者親赴大乘。順序趨赴高處而不欲生。」現今的耆那教經典則於西元4~5世紀所結集而成。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及文獻,我們很難直接將大乘佛教與耆那教之間劃上等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佛教及耆那教的發展、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包含教義思想、宗教象徵、信仰行為、教典內容及造像(窟)藝術,耆那教皆對後期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