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不在白衣上座!

3月 01, 2015 0 Comments



個接觸佛教的人,或多或少都曾聽說「佛法三時」─ ─即是將佛教的發展過程,分作「正法」、「像法」、「末法」三個階段。
  • 正法:純正的佛法。
  • 像法:不是佛法,卻又與佛法相似的法。當像法出現時,正法就漸漸為人所遺忘。
  • 末法:就是指佛法將滅的意思。
大多數的人,是依據佛滅後的時間長短,做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階段的劃分標準,也認為此三階段,為眾生根機漸次低下的三個發展階段--越是靠近佛陀時代的人,表示其根機越是銳利,而遠離佛陀時代越遠的人,其根機則越加愚鈍蒙眛,尤其是處在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的末法眾生,越是昏憒無明。釋迦牟尼入滅之後的印度,最初只有法滅盡的憂慮以及正法、像法之別:

 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壞。 
--《雜阿含經第640經》

這裡的非法,也就是世尊後來告誡迦葉的像法,因為像法一出,意味著正法的滅亡,然而正法的滅沒並非一時之間發生的,而是漸漸沒失的,其消長因緣在《雜阿含第906經》中這麼描述:

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 
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沉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有關佛法三時的觀念,我們發現在較為早初的雜阿含中僅提及正法千歲,後來闡述末法思想的經論中,有僅談及正法的經論,也有談及正法、像法的經論,而整個末法思想完備於討論正法、像法、末法三時說的經論。根據南北傳諸經中所說則略有不同:
  1. 正像各五百年之說。 《大乘三聚懺悔經》
  2. 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之說。 《賢劫經》、《摩耶經》
  3. 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之說。 《悲華經》
  4. 正像各千年之說。 《善見律》
大多數的經典中只有所謂正法與像法的說法,然而卻獨未提及末法,末法此一觀念僅於《大悲經》中提到:正、像各千年,末法萬年。

大悲經─僧眾敗壞、戒律放逸


末法象徵著佛教的衰落,然而佛教的衰落決不能完全推之於五百、一千的宿命劫運,或是推之於魔王、外道。換言之,佛教徒也必然有些本身的缺點。當年『阿育王傳』的作者,看到印度的政治紊亂,戰局殘酷,塔寺被毀,僧眾被殺;而佛教內部,從阿輸迦王時代以來,各部派逐漸紛歧,教學者與行持者的尖銳對立,於是呼出正法千年、佛法盡滅的預言,來警告佛教的僧侶們。

民初佛教大士虛雲老和尚曾經這麼痛斥中國佛教的衰敗:「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虛老這一句俗話,初聽起來覺得這句話太過火。如今仔細想來卻隱約能夠領略當年虛老的痛心。唐代詩人杜牧,對於秦國併吞六國曾經這麼寫道:「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如果拿這句歷史名言來改寫,也可以這麼說:「滅佛法者,教徒也,非異教也。」

末法時代佛之正法衰頹而僧風濁亂,有這麼一段流行民間的順口溜是這麼描述:和尚娶老婆,尼姑嫁丈夫,袈裟變白衣,白衣居上座。這段順口溜所描述的情狀應出於《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五濁部」所載:

佛涅槃後當有五亂,一者當來比丘從白衣學法,世之一亂。二者白衣上坐比丘處下,世之二亂。三者比丘說法不行承受,白衣說法以為無上,世之三亂。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現在,於世間以為真道諦,佛法正典自為不明,詐偽為信,世之四亂。五者當來比丘畜養妻子奴僕治生,但共諍訟,不承佛教,世之五亂。

 在大談末法觀念的《大悲經》持正法品第六中則有更為深刻、清楚的描述:

彼富迦羅跋帝王都。所有在家諸白衣等。彼命終已生兜率天。諸出家者悉墮地獄。何以故?彼不住戒不住律儀故。阿難。彼富迦羅跋帝王都。所有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當作是念。釋迦牟尼佛之正法必當隱沒。何以故。諸比丘等。於諸利養增上貪求。多毀禁戒其心散亂不樂閑林捨離禪樂。與諸四眾數相往來破戒違道。共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等。親友交通不相敬重。飲食花果迭相贈遺。不依律儀無有慚愧婬彼女婦。彼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等。見聞彼諸比丘作非法已。生大驚怖心甚憂惱作如是言。佛言正法可隱沒耶。

這一段經文所驚見的末法亂像,實因出家者亂法而起,在《大悲經》教品第十四中,世尊更是悲痛告誡阿難法滅亂源,直指那些「誹謗正法壽命短促」者的惡行惡狀:

我滅度後於未來世。法欲盡時最後五百年。持戒朋黨正法朋黨將欲盡滅。破戒非法朋黨熾盛。誹謗正法壽命短促。眾生壞時。法滅壞時比丘僧壞時。阿難。當於爾時驚畏恐懼。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彼等不修身戒心慧者貪著六處。何等為六。一者貪著缽。二者貪著衣。三者貪著食。四者貪著床座。五者貪著房舍。六者病瘦因緣貪著湯藥。彼等貪求勝妙衣缽。乃至上好眾味藥故。更共鬥諍迭相言訟。上至官司口如刀劍。互相誹謗迭共憎嫉。如是為彼衣缽飲食床座房舍湯藥因緣。共相憎嫉心不純熟濁心相向。

就《大悲經》來看,真正的末法是自教團內部腐爛敗壞而來,而非外力所為──早期的僧團重於內省內求,而比較經文中的描述與今世佛教現狀多麼相符,今世佛子動輒「末法」掛口推說,然而卻總缺乏應有的內省之心,逕自將此末法觀念加諸於意見相左者身上,甚至以此偏頗的末法觀點教導後學,如此的言行舉止似更可應證經典上的顯憂。

在《大悲經》教品第十四文末世尊體認到會有「賊住」、「魔作」之僧徒的出現,所以一再諄諄告誡弟子應當自皈依、法皈依,而莫求他燈莫求他歸:

若我現在及滅度後。自然法燈自作法歸。莫求他燈莫求他歸。阿難。云何比丘自然法燈自作法歸。不求他燈不求他歸。阿難。若有比丘觀內身。循身觀勤精進。繫念一心除世貪憂。如是觀內身。循身觀觀內受內心內法。勤精進繫念一心除世貪憂。阿難。是為比丘自然法燈自作法歸。不求他燈不求他歸。

蓮花面經-獅子蟲大啖獅子肉 


近代中觀佛教大家印順導師在其著作《印度之佛教》提到宗教迫害或是政治迫害之摧殘,並不足促使佛教滅亡,而後期佛教受到印度吠陀文化之熏染,則是促使佛教滅亡的致命傷。其中有段小故事提及魔王面對世尊的時候,宣布反佛教之決心,歷舉種種方法,世尊皆答以不能損正法之一毫。然而當魔王子最後這麼說到:「吾將衣汝衣,食汝食,入佛教而行我舊法。」世尊聽到之後瞿然而驚。換言之,外來的侵略或許削弱佛教的勢力,但是只要佛子對正法有深切的認同與信心,佛教是不足以被毀滅的;而真正讓世尊大驚者,則是乃是那些披著袈裟的壞法魔賊比丘,外若佛教,而實非法非律,在《增一阿含經》慚愧品第十八這麼描述:

如來弟子貪著利養。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順正法。已毀世尊教。復不至涅槃道。汝今。比丘。當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稱譽。多聞四遠。恭敬於法。不貪財物。此則無有羞恥。

同時在北傳《蓮華面經》對於這一類的魔賊比丘的舉止行為這麼描述:

 阿難。譬如師子命絕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陸。所有眾生不敢食彼師子身肉。唯師子身自生諸虫。還自噉食師子之肉。阿難。我之佛法非餘能壞。是我法中諸惡比丘猶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積行勤苦所集佛法。

然而佛教僧團的敗壞,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僧團領袖墮落。僧侶墮落只是個人問題,僧團大可以自行清理門戶,然而僧團領袖墮落則會使整個僧團失去管束,集體敗壞。又絕大部分墮落者熱衷鑽營權力,一方面積極建設自己的道場、強大自己的僧團、吸收無知迷信的信眾,另一方面則違背戒律收取金錢,獲取實質的資本;更有行為卑劣者,為了擴大個人聲譽,任意編造身世,或巧施一些神通把戲騙取信眾崇拜,大談神秘主義誘人心嚮往之或是大佈法會玩弄儀軌推說可消災解厄,神乎其神;同時針對信徒惘然不知卻又心儀佛教的心理,自稱聖人,又到處授記臭味相投者,盜名欺世,敗壞宗教。

在社會教育方面,僧團領袖往往扮演著社會大眾精神導師那樣的重大角色,如果挾著本身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以教謀私,把信仰當作牟利工具,普通信眾是無法做出判斷的,而純正的佛法則會因此與信眾絕緣,信眾對僧侶的虔誠迷信也就由此墮落為受人耍弄的愚昧。當僧團與大眾集體墮落之時,將導致佛法傳承整體中斷,這也是佛教末法時代的來臨,佛法不滅誠屬難行道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