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一聲、起死回生?

2月 27, 2015 0 Comments

八八水災佛祖顯靈災區天空?苗栗印澄法師:「我們把它拍下來,洗出來就像這樣,
一尊阿彌陀佛。」在周星馳電影《功夫》裡的佛祖神雲一比,幾乎百分百相同,真是太雷了!

間流傳十分廣被的《念佛感應見聞記》,乃宣揚念佛法門、彌陀淨土的感應錄,記載了不少念佛一聲、起死回生的故事,為念佛法門,增添了許多殊勝性。其中有不少十分生動、有趣的故事。


例如:過去,有個三歲小孩名叫阿達,有一天在門口遊戲,忽然走來一隻母豬,把阿達撞倒,之後阿達發燒不退,陷入昏迷,中西醫藥無效,不久後便一命嗚呼了。

阿達的外婆阿俊嫂,見到心肝寶貝孫往生,十分傷心,便哭求佛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啊!您怎麼不保佑我呢?在此鄰里附近,只有我一人信佛念佛,人家都笑我窮人也信什麼佛,念什麼佛?以後一定更加笑我!佛菩薩啊!您為何不保佑我呢?」神奇的是就在阿俊嫂哭完之後,阿達竟然起死回生,嚇壞了眾醫生護士,就跟一般的小孩兒沒二樣一般活潑亂跳。

作者最後下了結論:「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假若不至心,念佛不感應,不怨自己又怨誰呢?」故事性的真實性、可信度並不可考,但總體來看,似乎乃暗示倘若生病快死了,看醫生也沒用,反正念佛一句就可以起死回生?倘若念佛一句還是死了,就是信心不夠,活該該死?《佛說天公經》也是一篇奇特的經文,當中也有些令人驚歎的神蹟:
...誰能抄此經。手中螺文成。誰能看此經。眼中重光生。誰能誦此經。歷劫大聰明。觀世音造金。大罪得除。小罪得滅。...至佛說言。憶佛如憶食。念佛如念命。一日誦五遍。...除罪一千五百萬劫。皆釋成佛道。

世尊在該經中的說法,是不是指天公比阿彌陀佛還利害啊?有些經典甚至還有「若不(抄)寫(此經)者滅門」等恐嚇字眼呢!其實現在坊間流通的不少經典、感應錄之中,蒐集了不少這類低俗的記述,透過恐嚇或利誘來吸引信眾,達到了弘法的效果。但是,藉由利誘或是恐嚇真的可以引導大眾知苦、趣向苦的止息嗎?

「知苦、苦滅」乃了卻生死的根本


有不少人最早是透過這些感應錄而接觸佛法,但卻也讓不少人錯誤的將佛法曲解為「了生死」的宗教,不知了生死的根本意義乃建立在「知苦、苦滅」之上:

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雜阿含第403經》

世尊在經中勸導比丘們應當「順知、順入」四聖諦,方能「盡諸生死,不受後有」,然而後人卻總忽略了世尊教法的核心,專說些直斷因果、說生道死、曲解業報、佈施消災、供養賜福等,這些皆是無助益於離苦熄滅、解脫生死的旁枝末節,佛法就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當人們越是探求這些龐雜的枝葉,也就越遠離這棵佛法大樹的基幹,又如何能真正的「了卻生死」呢?世尊藉著樹林中的樹葉與手中的樹葉來解釋何者為他所教導弟子的法:

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 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 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雜阿含404經》

實際上《無量壽經》所倡導的,同樣也是釋迦牟尼的三十七道品法門: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往生彌陀淨土的條件


《無量壽經》中的念佛、念法、念僧,乃是憶念等正覺者的圓滿,即是憶念「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那麼,如何持名往生彌陀淨土呢?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在經文中,提到了二個往生彌陀淨土的條件:其一、善男子善女人 其二、若一日...,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條件一:善男子善女人

有不善男子.善男子。諦聽。善思。今當為汝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雜阿含1054經》
云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者。是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善男子。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雜阿含第1055經》 

經文中我們看見了善男子的定義:不殺生,乃至正見。不殺生這部分很好解釋,就是持受五戒十善業。那麼什麼叫做「正見」?

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雜301》

成就正見者,實際上就是「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依經文所述,所謂的正見,最起碼都得是入聖人流,成就須陀洹果。這就是往生淨土的第一個條件。

  條件二: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即是指禪定成就,在《大集法門經》中關於四種禪定是這麼描述:

復次四禪定。是佛所說。謂若苾芻。已能離諸欲不善法。有尋有伺。此名第一離生喜樂定。若復苾芻。止息尋伺。內心清淨。安住一想。無尋無伺。此名第二定生喜樂定。若復苾芻。不貪於喜。住於捨行。身得輕安妙樂。此名第三離喜妙樂定。若復苾芻。斷除樂想。亦無苦想。無悅意。無惱意。無苦無樂。此名第四捨念清淨定。如是等名為四禪定。

在《清靜道論》中對於四種禪定的注解是:


  • 初禪:有尋有伺、離五蓋具五支(尋、伺、喜、樂、定)。
  • 二禪:尋伺止息,內淨心專一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
  • 三禪:離喜的妙樂,而住於捨、念與正知,成就捨念樂住。
  • 四禪:斷樂、斷苦,已滅喜憂故,不苦不樂故,捨念清淨。


在對應經文之後,在《無量壽經》中「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描述接近於《清靜道論》之中二禪「尋伺止息,內淨心專一故」的禪定成就。又二禪對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色界,色界乃遠離婬、食二欲而仍具清淨色質、有情所居的世界,無有欲染,眾生皆由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在《無量壽經》經文中同樣地也如此對應: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念佛」法門是世尊的教法之一,也是現今最多人信奉的圓通,十分殊勝、莊嚴。經過比對經文,我們會發現:持名念佛法門並非現今所見到浮濫、膚淺,更非「念佛一聲、起死回生」。但是十分可惜的今天有太多人,無論是出家的法師或著在家的居士,曲解經典的原意,誤導弟子們只要念佛,即便無惡不作,只要臨死一念、求佛接引亦可往生西方,此種弘法手段,只會導致念佛法門不斷地被大眾誤解,簡直是陷世尊於不義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