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拜觀音

7月 16, 2015 0 Comments



童子拜觀音,乃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最為生動的「善財童子53參」故事。

往昔,文殊師利菩薩於福城說法,善財童子聞法歡喜,發心求道。經文殊失利菩薩教化,南行求法,一共參拜53位善知識,學習53種菩薩行的法門。其中,第27位善知識,即是普陀迦洛山的勇猛丈夫觀音菩薩。

  善財童子:應如何學菩薩行?

  觀音菩薩:在無量無邊的菩薩行法門中,我乃修學『大悲行解脫門』。
       起初,我漸學大悲行。行深終入大悲行法門,
       廣度眾生,成就無邊清淨功德,得無上解脫。
       善財!修習菩薩行中大悲行法門的目的,
       乃是泯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眾生、遠離怖畏。

佛教源自天竺印度,東晉時傳人中國,南北朝時發展盛行, 至香火鼎盛的唐中期時,以佛教題材的玉雕作品開始大量出現。古時,佛子凡出遠門,為求平安,以及方便隨時隨地禮拜三寶,乃造「隨身佛」暨小型佛龕。到了目的地,便取出高置供奉、頂禮、功課。

每回端看此玉,遙想善財童子懷抱無限歡喜虔敬心,以無比的勇氣和毅力,克服種種困難障礙,發心求菩提行、菩薩道。以及觀音菩薩的悲心廣大,度盡一切眾生的無量悲願,正是「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的大悲心起及大悲行持。

早期作品。和闐灑金皮色白玉籽料,玉質瑩潤光潔,光澤明亮,細膩縝密。隨形浮雕,局部俏作一只金皮如意。菩薩坐臥於石洞內,手持如意,氣定神閒,端莊大氣。童子屈膝拱手,態度虔誠,向菩薩求法問道。全件佈局合理,疏密有序,線條流暢,生動立體。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