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 聖母玫瑰經琥珀念珠

8月 31, 2015 0 Comments



喏!你看,這是我新蒐藏的十字架琥珀項鍊。輕輕解下纏繞在腕間的一串琥珀,就像個小女孩似地,喜孜孜地向大人獻寶等著誇獎。

空氣中游動著一股淡淡的香氣,有點煙燻木質調,伴隨著一點點輕柔的香草氣息,溫潤、舒服地,讓人感到無比放鬆。

琥珀香。

「這是一串聖母玫瑰經念珠,天主教的傳統法器。」瞧見妳一臉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的迷惑氁樣,讓人忍不住想要微笑。

相傳,過去有一名青年,每天清晨親手摘編一頂新鮮的玫瑰花冠,獻供為聖母像上的頂戴。後來,青年進入天主教方濟各教會成為一名修士,因為不能如往昔一般,天天為獻供新鮮的玫瑰花冠而感到痛苦、愧疚。

有一天,青年修士跪于聖母像前慚愧、哭泣。不可思議地,在一片耀眼溫暖的白色光芒中,聖母瑪麗亞慈悲、安慰地道:孩子,停止哭泣、悲傷!你應當在每天的的晨禱、午禱、晚禱時,各誦唸《聖母聖詠》50遍,這將會使比玫瑰花冠更悅我心。

人們認為,聖母的美麗、貞潔,猶如白玫瑰花;聖母對天主的敬愛、對人類的慈愛,猶如紅玫瑰花一般熱情;聖母的忍耐、勇敢,以及與耶酥同受釘死之苦,猶如多刺的紫玫瑰樹一般。所以,《聖母聖詠》又被稱作《玫瑰經》。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對琥珀有了一定的迷戀,認為它具備某種神秘的特殊的力量。 據聞考古發現,早在3.5萬年前的史前時代,人們已經將琥珀當作護身符,用於防止邪靈作祟,驅除邪惡。

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琥珀是美人魚的眼淚,佩戴琥珀可以保持純潔的心靈。關於琥珀與天主教信仰間的關係,普遍存在一種說法:
大約自12 世紀中葉至13 世紀開始,這種被稱作「北方黃金」的有機寶石,大量地用於製作聖母像、十字架,以及天主教徒誦唸俗稱《玫瑰經》的《聖母聖詠》時,所使用的玫瑰經念珠。日耳曼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壟斷了歐洲的琥珀市場,並制定了鐵拳規則:任何一個手中持著琥珀的人,如果不是玫魂經念珠的一部分的話,將會受到嚴酷的懲罰,甚至是絞列。
不過,天主教文獻考古推知:《聖母聖詠》及玫瑰經念珠的出現,應該是15世紀以後的事了。玫瑰經念珠通常有50粒小珠子,每 10 粒小珠子為1組。各組之間,以1粒較大的珠子作區隔。並以一個三角形或Y字形的「三角聖牌」,連接下方的十字架墜子。十字架墜子上方由2粒大珠子,上下包夾3粒小珠子,全部計 61個組件,組成成一條完整的玫瑰經念珠。

最初的玫瑰經念珠,是以橄欖子為材料。一直要到17世紀,才出現以琥珀為材的玫瑰經念珠,其工藝來自比利時及德國,材料則來自知名的琥珀產地「波羅的海」。

仔細地觀察這一串玫瑰經念珠,每一粒琥珀珠子,均採德國式鑽面切割,這是一種始於18世紀的琥珀加工技術,只能加工於無裂紋、無爆花、無雜質,全美的寶石級琥珀。每一粒珠子的水 平二端,各先鑽上一個小孔,鎖上極細的金屬螺絲,鍊結成串。從琥珀的挑選、切割、磨製、拋光、鑽孔、鎖鍊、組合等,每一道工序都完全仰賴人工完成。

三角聖牌及十字架分別為「守護天使」及「耶穌基督受釘十字架苦像」。三角聖牌懸接一面橢圓形的「無染原罪顯靈聖母/聖母子與天使」雙面聖牌;十字架上方,則為一大、一小的圓形聖牌,分別為 「露德聖母顯靈」和「聖女伯爾納德」等,均以純銀製成,加上琥珀珠子等,全器共64件組成。

這幾面聖牌所述說的,是發生於一百多年前,發生於法國的一則故事。

1858年2月至7月16日間,聖母瑪麗亞在法國南部的露德(Lourdes)小鎮的一處山邊,前後共18次向一位14歲的小女孩顯聖,囑念玫瑰經、爲罪人祈禱,並使山間流出一道具有神奇療力的靈泉。最後一次顯聖時,聖母瑪利亞向小女孩揭示:「我是無染原罪始胎者。」隨後,聖母消失於光芒中。

這位小女孩即是天主教聖女--伯爾納德(Bernadette Soubirous,1844~1879)。伯爾納德在36歲那年,死於當時的世紀黑死病肺結核。過了一百多年後,迄今,伯爾納德仍保持著不變的可愛容顏,靜靜地躺在教堂內的聖母祭臺下,一個精緻的鑲金玻璃龕裏,向千千萬萬的人見證著神的真實存在。

這一串玫瑰經念珠,琥珀珠內部密布著蛛網紋,說明了歷經百年以上的歲月滄桑。雖然沒有鑽石、珠寶、金銀等絢麗奪目,溫潤、內斂的琥珀念珠,仍悠悠地歌頌神的榮耀,以及訴說著一位法國小女孩遇見瑪麗亞的神蹟故事。

每一顆珠子以德國式切割磨製,以細小的螺絲針彼此串連,細膩繁複,完全仰賴手工打造;珠子內部密布的蛛網紋是歷經歲月風化的痕跡
十字架苦像右邊為橢圓形的 「聖母子與天使」聖牌,聖母瑪利亞懷抱聖子耶穌基督,膝下左右各有一名天使

橢圓形聖牌的另一面為「無染原罪顯靈聖母」聖牌,聖母瑪利亞站立姿態,雙臂下垂並放光

左起:「耶穌基督受釘十字架」苦像、 「露德聖母顯靈」聖牌和「聖女伯爾納德」聖牌
十字架苦像背面、 「露德聖母顯靈」和「聖女伯爾納德」等二面聖牌的背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