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王尚智《台灣佛教法會「環保新主張」的背後》

10月 09, 2014 0 Comments


日,拜讀王尚智先生在其個人部落格上發表《台灣佛教法會「環保新主張」的背後》一文。
王先生認為佛教法會的核心關鍵,乃是護摩火供「火光燃燒」的能量轉化過程,同時舉日本佛教的護摩法及藏傳佛教的火供及煙供為例,强調燃燒乃是一種清淨化、排除業障、成就滿願的關鍵儀式,並質疑「所有無烟無火的環保數位措施,背後的研究與理論依據何在?」同時批評若為了提倡與具體實踐「環保」意識,而以電腦動畫取代焚燒,乃是一種便宜行事。

末學雖沒有王先生的博士光環,也不如王先生十多年常跑佛教界大小道場,但不敢苟同王先生的闊見。


儀式外表與教育內在,孰輕孰重?


護摩(火供)法又稱作「燒施」,原是古印度事火婆羅門的宗教儀式,即遇有獻祭時,擇地架台,將聖火點燃,主持人唱讚偈,並頌唸諸神名號、咒語、祈語,之後將供養之物投入火中焚化,以達到祭祀諸天鬼神、驅魔求福的目的。

早期的印度充斥了各種迷信、邪法,世尊為了接引人們接觸正法,於是借用了原有印度的名相、習俗及傳統認知,並給予改良、賦予佛教的意義,來達到傳播及教化的目的。譬如印度佛教借用古印度既有的四大部洲(世界觀)、三界(宇宙觀)、業報輪回、轉輪王思想等,在神祇上也常見帝釋天、大自在天、四大天王等成為佛教護法,既不直接反對造成對立,又能善誘眾生接觸正法,乃是設施巧善方便;又譬如西藏佛教的護摩火供,外表形式抄自西藏苯教的火供儀式,內在則仍強調佛教的空性意涵。

在《雜阿含》第四卷93經中,便記載著世尊為教化事火婆羅門而說佛教護摩之法。簡而言之,這種「借用外教名相儀式」的模式,是佛教傳播及教化的一種「方便」。

目前我們所接觸到佛教法會中的護摩火供,乃是佛教在密教化或道教化的過程中所融攝外道而發展出來的一種方便,既然是方便,那麼「外表」自然就不可能是核心、關鍵,關鍵在於「內在」--儘管佛教的護摩法,就外表上來看,與婆羅門的護摩法相似,但意涵卻有極大的不同,是故在《大日經》中提到:「護摩有二種,所謂內及外。」所謂的外護摩,即希望透過焚燒上供(諸佛菩薩)下施(惡道眾生),以求消災祈福,而內護摩則是以「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強調空性意涵。如王先生只看到護摩火供的外表,大放厥詞高唱「燃燒→能量轉換」,把這些外表形式當作寶貝,卻不了解這些外表形式背後真正的意涵,不掌握佛教的空性意涵,實際上王先生所提倡的絕不是佛教的護摩火供,只不過淪為外道及形式罷了。

我們回過頭來看漢傳佛教當中「火光燃燒」的水陸法會、蒙山施食等,就法會形式上來看,主要是參考道教齋醮法會的形式所編成,除了把道教三清神祇換作佛教的佛菩薩、把道教經典換作佛教經典外,法會形式大抵相同,而這些法會的「重頭戲」如燒紙馬、燒紙人、燒王船、燒牌位、燒往生錢等,也是直接抄自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既非佛教自身的儀軌,更不符合佛教精神。王先生甚至還認為:超薦祖先親人,必須具備「懂得與無形眾生打交道」、「有能量轉化的專業」,如此才能真正超脫生死、往生極樂淨土,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實在教人哭笑不得。

提倡環保及教育,更貼近佛教精神


王先生認為佛教法會就是將佛菩薩本願(宇宙能量),透過主法者的轉換能力(傳輸介面),配合親人眷屬的誦經或祈禱(推力),最後透過關鍵的「能量轉化機制」(焚燒),將其超薦到更好的人天道或極樂淨土(進化),且認為若為了提倡與具體實踐「環保」意識,而以電腦動畫取代焚燒,乃是一種便宜行事,甚至高唱「一切的改革,若不是奠基在本質與專業的基礎上,都只是一種流俗。」

佛教法會最原始的風貌,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11》所載,乃是「習定」及「讀誦」,其最重要的目的乃是透過習定與讀誦教化眾生,因此「教育」這才是佛教法會的本質與專業,而那些隨著風土而發展的種種形式才是「流俗」。以傳統水陸法會中的內壇儀軌中的「告赦」,「赦」本來就不是佛法的觀念,佛教講慈悲、平等、業報,怎麼可能會有「某甲赦免某乙」這樣的用詞?又譬如佛菩薩本身清淨,又未何需要「上堂沐浴」?又譬如佛菩薩法身遍滿虛空盡法界,又何需「遣使發符」?更遑論焚燒大量紙錢、牌位、紙人、紙馬、紙蓮花、紙衣褲、王船等這些儀式呢?這些需要大量焚燒的儀式,既會造成大量污染,在焚燒的過程又會荼炭生靈,燒死不少昆蟲動物,既與佛教慈悲教義相違、又流道教之俗。顯然王先生認為祈福消業、形式儀軌才是法會的本質及專業,卻忽略了法會的教育意涵,看來即使是頂著博士光環、往來佛教界各大小道場十多年的王先生,也不清楚什麼是法會的本質與專業,什麼又是流俗。

佛教法會自最早的「習定」、「讀誦」,而後隨著各地風俗傳統而加以融攝外道儀軌與時代特色,以傳統水陸法會為例,自梁武帝之後,隨著時代、觀念、環境的需求與特色經過多次修改,過去的水陸法會沒有環保意識,但是今天如果不重視環保,不要說是度眾生,反而很快就會面臨災難,不但不能夠消災,反而會製造災難,如果我們還堅持外表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內涵,印度佛教滅亡的結果難道不足以借鑑?若能重新檢視這些與佛教教義相違、流俗的儀軌進行釐清及研討,進而帶動教界法會的良性改革,如此才能期待現今法會能回歸世尊本懷。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