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暖手
過去的和闐玉雕,大部分以圓雕、透雕,甚至是內挖費料的內雕等技法為主,將仔玉雕刻成動物、侍女、文房用品、珮戴等玉器,現代則儘量保留原本的重量,減少不必要的下刀,以浮雕、薄意或隨形等雕刻技法,來襯托出玉石的自然之美,以及雕刻藝術的人文之美。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講求刀法流利,刻畫細緻,影影焯焯。隨形,則是依著原石天然的形狀及特徵,融入作者的巧思進行雕刻,主要見於清代乾隆之後。清代的隨形玉雕,大多以山子為主,將山川美景、樓台高閣縮小在一塊或大或小的玉石上,小者的可以是隨身掛珮,或是案頭上的精巧小品,大者可上廳堂,作為彰顯富貴的陳設擺飾。
這類雕刻技法的優點,就是能夠保留大部分的玉肉,不像圓雕、透雕等技法,需要雕去大量珍貴的玉肉,往往一塊500公克的仔玉,雕好只剩下200公克,在玉比金貴的狀況下,顯得十分划不來。
一件好的隨形玉雕,大多出於老師傅的手工雕刻,無法以電腦、機械代工。隨形雕法,十分講究,是先按仔玉天然的形狀、光澤、綹裂進行構思,或綹裂盡除,或掩其綹裂,或順其色澤、外形設計畫樣,務使玉材、顏色、造型渾然一體,量料就質,隨形施藝,充分利用玉料,以免暴殄天物。因此,一件好的薄意或隨形玉雕作品,從構思、畫圖、雕胚、細雕、粗磨、細磨、拋光到煮臘等過程,往往得耗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
許多年輕的玉雕師傅,作慣了裁切整齊的四方山 玉料,只會依樣畫葫蘆,面對「如盤、如斗、如拳、如栗」各式各樣形狀大小不一的仔玉,反而無從下手,也不肯再花時間、精神去構思仔玉,加上仔玉產量日益減少,因此未來能夠雕琢仔玉的師傅也不多見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