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歷史上的真實轉輪王

12月 17, 2014 0 Comments


同於多數學者普遍認定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推動佛教政治的第一人,古正美教授根據貴霜王朝佛教造像、造窟、法王塔的考古證據及經典的考證,認為首位堆動佛教政治的是西元一世紀、貴霜王朝的開創者--丘就卻‧卡德菲茲(Kujula Kadphises),同時也認為在大乘經典中所提到的「月支王」、「犍羅陀王」、「月光王」、「香山王」。


同時,古教授指出,歷史上可能有多位「阿育王」,並非單指孔雀王朝阿育王。而貴霜王朝丘就卻所開創的佛教政治,也促使大乘佛教的發展。

古正美教授在《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一書中,所提到的三個重要的觀點--「佛教史觀」、「貴霜王朝佛教政治傳統創始」及「大乘佛教造經」。未來,如果有更多的證據證明古正美教授的立論無誤,將徹底改寫整個佛教史及大乘佛教的法統性,同時衝擊佛教界及學界對於大乘經典起源的種種說法。

貴霜王朝丘就卻的大乘佛教政治描述 

貴霜王朝是的族系即是中國歷史所稱的「月支」、「大夏」,原本是突厥遊牧部落,初居敦煌祁連山一帶。西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亞(大夏),統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分作休密、雙靡、高附、肌頓、貴霜等五翕候,西元前170年左右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阿姆河流域。西元一紀中葉,貴霜翕候丘就卻攻滅四翕候,建立貴霜王朝,並定都犍陀羅,統治版圖包括今日阿富汗全境及北巴基斯坦部,南與印度相鄰。

丘就卻原本是婆羅門教徒,在登基後的四年改信佛教,第八年則決定將國家轉化成一個純正的佛教國家,並以佛教轉輪王的的形象展開宗教政治。

丘就卻為了發展佛教政治,自然必須先禮請佛教的上座,並確立「正統」的佛教。因此禮請優波鞠多(或曇無竭,或賓頭頭廬,或目犍連子帝須)為國師,必在罽賓召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結集,也是「大乘般若系」經典的第一次結集,時間為九個月─ ─這裡必須完全忽略傳統認知第三次結集時間為西元前三世紀─ ─即初期大乘結集,《道行般若經》、《犍陀國王經》、《伅真陀羅王經》、《受十善戒經》與《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等初期大乘作品可能就是結集的成果。

為了達到大乘佛教教化的目的,丘就卻在都城犍陀越設立推行佛教政治的總部「阿育王僧伽藍」、各地建立「如來神廟」以作為教化地方的中心,二者都是以一塔一寺的形式建立,並下詔戒殺、戒獵與捕魚。在第三次結集之後,丘就卻於「藍毘尼」立石柱,於中央及地方建立「行法官」推行佛教政治發展情形,並定期(每五年)視察。並下詔推行大乘律典、禁止教團分裂、派遣僧人向國外傳播大乘佛教等等。晚期的丘就卻下詔戒燒森林、廣植樹木,挖井,立休息處及飲水處,重申行法官之職責,並由完全戒殺改為戒殺小於六個月之動物。

在佛教國教化的政策下,貴霜人民必須成為佛教徒受持「十善戒」及大乘戒律,例如「八關齋」、孝順父母、供養僧侶等等,其他如寫經、造像、造佛寺、佛塔與開鑿佛窟等事業,也在此時蓬勃發展開來。之後,丘就卻為匈奴所逐,離開犍陀越城西徙至「達夏西拉」持續推行大乘佛教政治。

「達夏西拉」意為「斷頭」,最主要的原因是丘就卻因斷頭而死於此處。在丘就卻西徙之後,貴霜王室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動,由閻膏珍繼位。據說丘就卻、閻膏珍之間並非親生父子,閻膏珍繼位之後,改信婆羅門教並以婆羅門教轉輪王的形象施政,而丘就卻的死亡則是政治權利及宗教之間鬥爭的結果。在《佛說月光菩薩經》當中提到,當時有一個婆羅門自香醉山(即犍陀越)而來取月光菩薩(即丘就卻)的頭──「王戴天冠,變黑煙色,復有鬼來就王頭上奪冠而去。」在《大唐西域記》中則以「菩薩斷頭處」及「月光王」來說明這段故事。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