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荷童子
「持荷童子」是常見的玉雕題材,目前所知最早的作品為梁莊王朱瞻墓出土者,在宋代十分流行,現在在市面上流通的,大多為明清時期的玉雕小件掛飾,或是現代仿古所作,雕刻往往十分生動活潑。
和闐青白仔兒玉,略帶寶光,碾琢古樸帶有舊氣,局部燒色作古,應為清末民初的玉雕作品,高53mm。小童雙手抱握蓮梗,高舉蓮蓬、荷葉過頭頂,蓮蓬結實纍纍,蓮瓣緊捧,五官集中于面部中央,面帶笑容,面貌天真無邪,線條流暢,雙眼剔地隱起,鼻為上下粗細相似的直鼻,口角上翹,與鼻同寬。身穿長衣寬袖,肥褲小腳,左腳前跨,右足曲膝後彎,作跼步姿,十分活潑可愛。
「持荷童子」又被稱作「磨喝樂」,是梵語mahoraga的音譯。原為佛教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睺羅神,按傳統的形象描述,是一種人首蛇身的神祇,掌管音樂,後來傳到了中國,不知什麼原因的變成了手持荷葉,身著采衣,被塑造成俊美活潑的兒童模樣。在我國唐朝開始,在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的時候,民間大多會以土木製作偶人成對於七夕供養,儼然是牛郎、織女的化身。
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另外在佛教一部叫做《雜寶藏》的經典,這《雜寶藏》實際上也稱不上是經,主要是記載一些混入佛教的印度的寓言故事,有點類似安徒生童話一般了,當中也有一篇關於「蓮花童子」的記載。
根據《雜寶藏》一篇寓言故事的記載:過去在西域波羅奈國有一座名叫仙山的大山,山上就住了叫梵志的一號人物。這梵志呢平常沒什麼壞習慣,就是喜歡往山石上小便。有一天,梵志剛小完便,石頭上還濕漉漉的,一頭母鹿以為是露水而小心舔食了下去,這一舔可不得了,母鹿就這麼懷孕了,還産下了一個小女嬰。說來梵志也是個負責人的人,便將女嬰養大成人後,嫁給梵豫國王作爲小妾。後來此女為梵豫國王生了一個孩子,卻是一個千葉蓮花怪胎。國王的大夫人認爲此是不祥之兆,將蓮花胎放入籃子中扔到河裏。恰好烏耆延王帶領徒弟在下游經過,看見籃子就將它打撈上來。只見蓮花葉子上每葉都有一個小兒,就將他們都收養起來,後來這些小兒都成了神勇無比的英雄。
能就是受到了這個寓言故事的影響,人們開始佩帶起持著荷花葉片的小童,祈求小孩能夠健康成才,大人佩戴了則寓意連生貴子。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