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自己的善知識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雜阿含第26經》
有天晚上,我轉開電視頻道恰巧看到有個淨空法師正在解說如何選擇自己的善知識,淨空法師這麼對著弟子們這麼回答:
「有人問我:要什麼標準來選擇善知識?其實標準很簡單,就是你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那就是你的善知識。他說的話你聽... (中略)。所以選擇善知識沒有別的條件,你對於哪個老師最尊重、最佩服、最敬仰,他的話你能夠百分之百的去奉行,這就是你的善知識,不在乎他名氣多大,也不在乎他地位有多高,他即使是沒有學問、沒有道德,他講的話是善言,你都能百分之百的認真去做。」
我們姑且不討論淨空法師所說的內容是否正確,在此先與大眾們分享世尊對於善知識的看法:
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有部毗奈耶雜事》
親近善知識是成就聖道的第一步,世尊希望弟子能夠親近善知識、聞善法,之後得以善思維進而踏上知苦滅苦之道,因此我們可以地看到室尊鼓勵弟子們親近善知識:
汝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已。便聞善法。聞善法已。便善思惟。善思惟已便趣向法次法。趣向法次法已。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中阿含經153》
承上看來,該如何選擇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的定義為何?就成了初入法門第一堂課程。
經典中對於善知識是這麼定義的: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雜阿含經1238》
關於善知識的定義,《雜1238》中以「純一滿淨。梵行清白」來表示,好像有點清楚、又不太清楚,在這裡補充宗喀巴〈廣論〉《擇師十條件》與大眾分享:
- 調伏,與戒相應者;
- 寂靜,與定相應者;
- 惑除,與慧相應,伏斷煩惱者;
-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減者;
- 有勇,益他無畏倦者;
- 經富,有多聞者;
- 覺真,有實義者;
- 善說,不顛倒者;
- 悲深,無希求者;
- 離退,于一切時恭敬說者。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看到這段經文,那些貪著於「法師」二字者,怎敢有顏面以法師自居?光是出家動機就已經偏離者比比皆是,更遑論出家之後的言行舉止了。
我們在選擇善知識的時候不是隨心隨便,依自己高興、或是盲目的信仰崇拜而依止了善知識,否則連成就聖道的第一步都走偏了,距離清靜圓滿、離苦自覺恐怕也就更遠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