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棘之璧
![]() |
戰國 和闐白玉勾連紋玉璧/大唐國際藝術香港公司拍品 |
不過,今人談到古代美玉,大多只講和氏璧,實際上當時有所謂「六國之寶」,分別為:晋之垂棘、鲁之璵璠、周之砥厄、宋之結綠、梁之懸黎、楚之和璞。而「垂棘之璧」乃「六國之寶」之首。
約西元前600年左右,晋武公滅赤狄(現今山西長居一帶)時,得「垂棘之璧」。武公去世後,其子即位為獻公,曾利用「垂棘之璧」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滅了虢國後回程順便也滅了虞國,這便是成語「唇亡齒寒」的由來。
《左傳 ‧ 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晋獻公滅了虢國後,回程順便也滅了虞國,取回「垂棘之璧」。可惜後來晉國內部發生「驪姬之亂」而丟失,從此下落不明,再無任何記載,因此儘管居於「六國之寶」首位,但名氣卻遠遠不如和氏璧。
![]() |
新石器時代晚期-夏代 松綠石首玉虎/台北故宮館藏 |
「垂棘之璧」身世揭謎
「垂棘之璧,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宋 朱熹《孟子集注》
「再東曰垂棘山,東距縣三十五里。春秋相傳垂棘之璧產此。」--《鳳台縣誌》
山西澤洲縣高都鎮境內,有一座垂棘山,東瀕丹河,北臨源澤河,風景十分秀麗。垂棘山有一個垂棘洞,又稱作「玉洞」,刻有「夏桀王遷都處」六字。但根據地礦考察,垂棘山並不產玉,又為何會有「垂棘之璧產此」的說法呢?
2009年,在山西省澤洲縣高都鎮的垂棘山上,考古發現了大面積的夏代遺址,出土文物豐富,確証了「夏桀居垂」的傳說--
夏代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後一任君主「桀」(西元前1818~前1766年)是個荒淫無道、奢侈殘暴的君王,古籍《路史》中記載「不務德,不申於國。湯伐桀,夏桀居天門,始遷於垂。」商湯伐桀時,夏桀遷居垂。
夏亡之後,在垂棘山發現了美玉。
這塊美玉流傳到了春秋,被人們喚作「垂棘璧」,乃「中國第一美玉」當之無愧。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