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 白玉 無處不飛天

2月 16, 2015 0 Comments


朝,隨著天竺及西域的僧侶西來,大量佛教經典被翻譯成漢文,佛教很快與我國傳統文化有了較緊密的結合,發展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同時對玉雕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飛天便是當時應時代而產生的題材之一。

飛天是源於古印度神話中的八部天龍之一的「乾闥婆」,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且會從身上發出香氣的男性神祇,在天國中服侍帝釋的樂神,同時負責為眾神在宮殿裡奏發美麗的音樂,意譯為「天歌神」,又因全身散發香氣,又名「香音神」。

乾闥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闥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闥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傳到了中國之後,乃融合西域飛天及中原飛仙、羽人等形象創造出來,由原來的男性轉變成女性,同時呈現凌空翱翔,歌舞散花的形象。

我們常見到的古玉飛天,大多出於唐代到宋、遼金的,體量都較小,均爲佩飾件,紋飾亦有差異,比較簡約,其中以唐朝的飛天體態、型制最為豐潤、優美,衣帶飄逸,如曹衣帶水,迴環有致;上托桃盤、下有流雲等花紋,好比獻壽,極富有時代特色,後來者無不以唐代飛天形象作為模仿雕刻的對象。

這件飛天佩飾,是在網路拍賣上尋到的寶貝,價格十分合理,真是飛天從天降,輕鬆落我家,幸運萬分。從玉質、紋飾、形制、風格、工藝特點來看,應是民國初期的老工老料,仿唐作品。整體玉色白潤,達特級白,面部飽滿端正,面容溫和,體態豐滿適度,高髻後挽,髻紋梳理整齊;身上飄帶翻飛,迎風招展,衣裙緊貼於身,姿態優美,舒展自如,凌空飛舞狀;巧工佾色墨玉部分作雲紋圍繞底部,厚達雕件四分之一,顯出重雲縱深,輕托飛天騰空之勢。

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玉有玉緣。」其此之謂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