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文不取

2月 19, 2015 0 Comments

依律清淨乞食的比丘僧(不接受金錢供養)
近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使得原本寫作的工作不得不停頓了二個月之久,趁著久違的週末假日前往假日花市尋寶,看到了一些披著袈裟的僧人在馬路上托缽收受金錢,心中不禁感到十分喟嘆。

出家人應不應該接受金錢供養,以及如何持金錢戒,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在台灣的社會上,經常看見許多出家者披著袈裟就大喇喇地直接在馬路上向民眾收取金錢,也有的僧團、寺廟雖不直接在馬路上收取金錢供養,卻也透過許多不當的方式收取金錢供養,例如代人皈依的時候收取紅包、舉行各種法會、點燈、消災、超薦等巧立明目,實際上屬於戒律所不允許的活命邪,違反比丘正命。

八正道是解脫道,其中「正命」是以正當的方式營生,取得生活所需的資具,是故在家與出家眾各有其奉行之「正命」。對於出家的比丘,正命生活所需的資具以乞討的方式完全由在家眾供養,乞討解決了為了生活所堆積的許多習氣。同樣的,不持有金錢、不蓄積財富、不從事任何換取金錢或供養的活動都在正命的範圍內。

無論是農禪制度或接受金錢供養,皆不利於解脫正道 

無論是中國佛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亦或是收受金錢來購買所需用品維持生活,這二種的方式都不利於出世間的解脫修行,甚至將成為非常嚴重的障礙。

例如為了避免接受金錢供養而所需的的飲食,不是拿東西換,就是得從頭開始種植,不只要田地、肥料、農具、種子,還要看天吃飯,煩惱收成,當要收割時,還必須有收割的器具,收割之後還要清潔、儲藏,之後還要經過烹煮才能成為食物,這都是一些生活中堆積的習氣。如果出家眾為了生活飲食,必須像俗人一樣堆積那麼多的習氣,那也就不必出家了,何況每日都在煩惱飲食,這些習氣問題會週而復始的。

相對於接受金錢供養的僧團而言,金錢的支配權代表著五欲的支配權與世俗權勢的蓄積,換言之允許僧團收受金錢,乃至使用金錢等於替僧團墮落大開方便之門。尤其當新戒比丘在面對拋棄一切世俗的情況下,如果依靠持蓄錢財來維持生活,金錢與五欲權勢的強烈誘惑只是毀掉他們自己的修行路而已,在凡夫出家人的生活環境來說,對於金錢與五欲的誘惑,是比凡夫在家人更沒有抵抗力的,所以居士靠佈施來讓自己可以較容易抵抗這種嚴重的威脅與引誘,出家人則更進一步直接靠戒律來隔絕這種修行上的嚴重威脅。

因此在〈律藏〉不持金銀戒的《分別》裡,也重申比丘如果能使用金錢,那所有俗人的享受都可以做到,那又何必作比丘?在這樣子的說法中,有些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理解,認為這只是一種行為上的規範,所以當論到與解脫的真正關係時,通常表面的理解就瓦解了,以為持金錢的問題可以透過自我節制來解決,或者是由別人持用,不親自沾到錢這種自行解釋的方法強行解套,而不去體會戒律背後真正的意涵,錯過了正確的法義。

當然,就算是節制的用錢,也會堆積用錢的習氣,即使是弟子代花也會堆積習氣,所以金錢戒中就算是允許別人把錢放在你旁邊的地上也不行,這並不是規定嚴格,相反的,這部分戒律說明了「允許」的問題──現在許多的出家眾,在拜師收徒、代人皈依的時候會收受供養的紅包,有些出家眾在台上就大喇喇的收下,有些出家人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就會讓俗家弟子去代收,老實說,在允許條件是一樣的情形下,是誰伸出手去收都一樣。

在佛陀制定比丘為乞食者的時候,就已經切割掉會招引生滅大量習氣的維生問題,錢當然早已在範圍當中,出家人若是像在家人一般的看待金錢戒,那麼這位出家人在金錢上產生的習氣,可以說與在家人是一樣層層堆積的。換句話說,既要持錢又要做到止息的解脫,是不可能的。

佛陀對於出家眾持蓄金錢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出家修行有四大損壞學習的障礙,分別是:飲酒、淫欲、持蓄金銀、邪命自活。飲酒讓專注的能力中斷,淫欲、持蓄金銀讓俗人的享受都上身,邪命自活等於像俗人一樣做各種工作維生堆積各種生活習氣,這四大障礙就像煙、雲、塵、霧一樣,不時遮蔽住太陽的光亮。而戒律的制定,除了避免個人習氣的累積之外,同時也維護僧團清淨,當然也有兼具兩種功能者,在戒律制定背後最大的精神,就是以止息為目的。

最後,必須糾正認為出家眾持蓄金錢並不會成為解脫的障礙,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嚴重錯誤的,同時也顯示出對於佛教經律的不用功。在《摩尼朱拉迦經》佛陀提到比丘受持金錢的看法:

對於佛子比丘們,金、銀與錢是不被允許的;佛子比丘們不認可金、銀與錢的納受;佛子比丘們不接受金、銀與錢;佛子比丘們已經捨棄了金銀珠寶,捨棄了錢。
無論對於任何人,如果金、銀與錢是被允許的,那麼,對於他而言,五種感官欲樂是被允許的。對於任何允許五欲之樂的人,他不具備比丘的本質,不具備佛陀之子的本質。
如來如是說:比丘需草者,草可求得;比丘需木者,木可求得;比丘需車者,車可求得。然而,如來亦說:比丘絕無可能被允許接受或尋求金、銀與錢。

同時在《隨煩惱經》中也記載著:

由於被貪欲、瞋恚所染污,被愚癡所蒙蔽,一些沙門、婆羅門愉悅於感官欲樂。這些愚蠢的沙門、婆羅門飲酒、行淫,接受金、銀與錢,以及用邪命的手段取得必需品。這些行徑被如日光耀的佛陀唾棄為腐敗。
這些愚蠢的沙門、婆羅門被墮落、污穢與不淨的行為所腐敗;他們沒有光輝與明亮。相反地,他們是昏亂的、盲目的,是欲望的奴隸,是充滿渴愛的;他們藉著一而再的生死輸迴,而擴大了墓場的面積。

事實上,佛陀所教導的法義,不管是經部還是律部,止息的目的是一樣的。戒律中的不持金錢戒,如同佛陀表達的意思,比丘如果可以用錢,就能得到世俗人的物質享受,金錢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種習氣,在透過金錢得到各項物資的過程中,各種習氣大量堆積,而止息所要做的就是去除各種習氣,持金錢所產生的龐大習氣,非常不利於止息。

在家人雖然面對金錢與五欲的生活及誘惑,但可以依靠對於清淨的出家僧團的依止,皈依受持五戒過著如法的在家生活,避免金錢五欲的過度毒害。出家人靠著居士的供養與乞食生活,而能避免墮落於金權五欲的侵蝕與毒害,僧團因而能自淨,因能自淨而能讓在家人依止皈依,僧團依此正命而過著梵行清淨的共住生活。

題外話:如果無法持戒,那麼不如乖乖地作一個如法如律的在家居士。 


或許會有人抱持著這種疑慮:在家容易培養習氣、修行上容易受到干擾。

然而,根據經典的記載,在佛陀的時代裡成就阿那含的在家居士為數不少,雖然作為一個在家居士,會有較多俗人為了生活的習氣不易消除,縱然不是達到阿羅漢的完全止息,依照經中進入預流就不退轉的記載,可以看見俗人學習止息的保證空間很大。

當然,有不少朋友出家的意志非常堅定,不可動搖。認為唯有出家成就解脫才能獲得真正的止息。實際上出家如果無法摒除習氣、煩惱結、無明的話,未必能夠獲的解脫止息。真正的解脫止息是成就阿羅漢,死了以後才有止息,從入預流到阿那含的期間,是保證止息的鐵票,每一個成就順序都有不同程度的餘習差異,俗稱所謂的「果位」其實是排除習氣到達某程度的成就,並不是登上比大小的位階,須陀洹的習氣比斯陀含多,斯陀含又比阿那含多,阿那含剩下極少的習氣,到了阿羅漢就沒有了,所以阿羅漢再也沒有結生的動力,死後這才達到止息。

因此,在家修行成就阿那含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呢?反倒是有些人覺得就差那麼一點餘習不能成就阿羅漢而覺得功虧一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