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蹤的傳國璽

2月 23, 2015 0 Comments

現藏於北京故宮的傳國璽贗品
談中國歷史上最富盛名、影響力最大,也是最神秘的一塊美玉--「和氏璧」。

「和氏璧」出生於距今約2400 餘年的戰國時期,乃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一塊傳奇美玉,在《史記》中更被奉為「天下所共傳之寶」。和氏璧不只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紀錄,它更深深地影響漢文學的發展:「和氏獻璧」、「價值連城」、「完璧歸趙」、「崖門失璽」、「澠池之會」、「隨珠和璧」、「隨珠荆玉」、「負荊請罪」等諸多成語應運而生。

中國古典四大小說文學作品之首的《紅樓夢》裡,和氏璧也留下了足跡,幻化成為小說主人翁賈寶玉,出生時口銜的一塊「通靈寶玉」。其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八字,「仙壽恒昌」與「既壽永昌」都是「萬壽無疆」的意思,《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透過和氏璧告訴讀者,賈寶玉的來歷不小,正是影射當時的順治皇帝。以上種種,便可知道它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根據《韓非子》和氏第13所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這段大意是說: 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先後獻給楚厲王及楚武王,都被認為欺君而受刑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後,卞和抱璞哭於荆山下,楚文王聞後命人剖開大青石,乃得一塊寶玉,並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出世後,成為各諸侯國所爭相搶奪的寶物,更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之說。在《史記》中記載,過了約400年,楚國以和氏璧向趙國求婚,趙惠文王得到了這件寶物,秦昭王聞後,便表示願以相連的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國的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命巧匠將和氏璧雕作「傳國璽」,並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從此,和氏璧就成了皇帝專用的玉璽,奉為皇權的象徵,代代相傳,被視為權力正統的象徵。《漢書》中記載,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向長樂宮索討和氏璧傳國璽,王太后怒斥隨即將傳國璽投擲於地。這一摔使得傳國璽崩壞一角,後來以黃金補,於是才有「金鑲玉」一說。關於傳國璽有許多記錄:
  1. 「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漢代 司馬遷 《史紀》李斯列傳
  2. 「又有傳國璽,白玉為之,方四寸,螭獸鈕,上交五蟠螭,隱起鳥篆書。」--《隋書》卷11
  3. 「歲星之精,墜於荆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统,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唐代 杜光庭《錄異記》
  4. 「傳國璽,秦始皇作,用藍玉,螭鈕,六面,其正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遼史》
  5. 「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為硯托之類,其價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餘無瑕者,古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明代 宋應星《天工開物》
  6. 「其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方四寸,面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印鈕為五條蟠龍,中有小竅,用以貫印綬。」--宋代 曹彥約《玉璽本末》
  7. 「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元代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和氏璧傳國璽流傳近1500年,歷經漢、魏、西晉、前趙、東晉、宋、南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唐等,多次不知所蹤,又離奇復現,最後消失在五代十國的動亂之中,後唐廢帝李從珂攜后持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北宋哲宗時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咸陽農夫段義聲稱自己修房屋的時候,掘得一件玉璽疑似傳國璽,乃送至朝廷,經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大學士考證,認定此璽為「真秦制傳國璽」。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璽又失蹤了,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大疑案。

清乾隆三年(1738年),有民夫在江蘇寶應縣界首疏通河道時,挖得一方玉璽,後由江南河道總督高斌進獻給乾隆。乾隆認為該璽為偽品,當作古玩藏於乾清宮西暖閣。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