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與往生淨土--談帶/消業往生

3月 17, 2015 0 Comments


多數的淨土行人念佛修行,似乎都為了解決宿業,往生彌陀淨土。


傳統的淨土宗大德說法,為了鼓勵信徒一心念佛,發願往生西方,不斷地灌輸「帶業往生」的觀念,也使得帶業往生的觀念在流傳了百千年之後,深植於人們的思想中。

有些佛教徒抱持著一種錯誤的看法:以為只要我們有信、有願、早晚課誦,縱或做了些不甚好的事、甚至生死重罪、無數惡業,橫豎都可以帶業往生。至於無始至今所造住宿業,今生修行懺悔,能消多少算多少,消不掉的就帶到阿彌陀淨土,藉由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加上理想的修行環境,自然而然可以在阿彌陀淨土之中出離生死、永出三界。

因此,大多數的念佛人只悠悠泛泛地隨眾做做早晚念佛,對於佛教的基本教義,如無我、緣起、五蘊空等則一無所知,因此也難追尋佛教的教法來改造自己執著、貪戀的妄習,轉換自己的妄想、妄念,以消滅自己的心垢,而把將來往生淨土的責任,推卸給阿彌陀佛,如若臨終生不到西方,則認為那是佛、菩薩的責任,無怪乎明朝蓮池大師曾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的感嘆。

秘密佛教的消業往生說 


後來近代的密宗大德陳健民上師率領他的一班學生作了一份查經報告,發現「帶業往生」之說在三藏之中查無實據,因此抨擊「帶業往生」是沒有經證,而大力提倡密宗的「消業往生」才是佛陀的真意──認為透過修持密法,或是藉由加持力,能即身消除一切業障,而以清淨無障之身心,往生佛國。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念佛求生淨土,準備「帶業往生」的話,是不可靠的。這一來,使得深信西方彌陀淨土的中國佛教徒,引起軒然大波,爭論紛起,似乎「帶業往生」這一傳承千年的權威信仰,受到嚴重考驗。然而透過釋迦牟尼的因緣法來檢視,我們發現「消業往生」的說法充滿了神力贖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觀念,與根本佛法的因緣法則毫無相應,之所以會抱持著「消業往生」的觀念,可能是基於對於業力本質的不了解,是故走回了印度神學的老路。

佛陀怎麼說?


然而不論是傳統的「帶業往生」或是密宗新興的「消業往生」之說,在《觀無量壽佛經》中如此記載: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如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就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去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短短的經文中,一共四次提到「淨業」這名詞,並強而有力的宣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也如此記載: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同樣地,在兜率彌勒淨土之中亦有其淨業往生的因緣,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記載著: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維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略)...,應當繫念念佛形象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上述經典中,我們發現「淨業」才是成就往生淨土的主要關鍵。然而無論佛教經典或是印度傳統的《奧義書》,皆肯定行業是有情流轉生死的動力。在《雜阿含第307經》中也如此記載:「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所不同的乃是釋迦牟尼所教導的因緣法則,清楚地闡述了緣起無我,否定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等種種異說。同時在《雜阿含第335經》中如此記載: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閱讀經典,我們發現身心、世界都是展轉相依,次第相續的活動,如火種的存在,薪盡火相傳;前異熟滅,後異熟生,有情生命就這樣延續下來。雖然強調業力與修行的關係有它正面的意義,然若捨緣起而談業果,這將使得原本積極解脫的佛教思想,變成充滿消極無力的宿命論者。

佛教是理智實踐的宗教,業力說在原始佛教時代,並沒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佛滅後部派興起才特別發展開來。如集諦的內容,原是指貪愛等煩惱,後來才加上有漏諸業。當然,起惑、造業、受報的三雜染是一貫作業,集諦是可以含有業的成份,但以修行著力點而言,應以根絕造業的無明、貪愛為要務。換言之,當著眼於現前問題的解決,對佛法作聞思的工夫,以培養正見;面對現實,勤修念處,加強透視世間的洞察力和克制墮性的意志力,使菩提心堅固,菩提行不退轉,終得無常、無我的正觀力:無明不生,當下解脫!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