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和闐黃玉

3月 18, 2015 0 Comments


人都曉羊脂好,豈知黃玉更難找。

一般以為「羊脂白玉」是和闐玉中的極品,常常「溫潤而澤、縝密以栗」來讚嘆美玉。「溫潤而澤」所指是羊脂白玉,而「縝密以栗」則為和闐黃玉用,由此可知「黃玉」與「羊脂白玉」同是和闐玉上的珍品。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之中提到:「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為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以見少也。」

當時士大夫玩玉、賞玉,就以黃玉為貴。

在《玉說薈刊‧燕閑清賞箋》提到:「蓋黃玉不易得,故爲正色。」可見黃玉極爲難得,而其純黃質優者珍貴不下於羊脂白玉。又「黃」與「皇」諧音,故宋至清代,上等的和闐黃玉一直作為御用玉料,極少流傳於民間。目前世面上所看到的老黃玉花片,實際上就是黃岫玉所造,而今人多不識,而誤以為是和闐黃玉。

到了清代,黃色由皇家獨尊,因此黃玉的尊寵地位達到了巔峰,清乾隆皇帝更是偏愛黃玉,對於黃玉的追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台北故宮藏有不少清代的黃玉作品,如黃玉三羊樽、黃玉異獸形瓶、黃玉佛手、黃玉出戟螭龍瓶、黃玉英雄雙聯瓶等,琢工精細,瑩潤而澤,是典型的清宮廷賞玩的玉器陳設品,從流傳數量上來看,我們可知乾隆皇帝是多麼喜愛黃玉了。

和闐黃玉的顏色為原生色,其表面色和玉石內部的顔色一致,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古人以「黃侔蒸梨」者爲最好。大多以山料或戈壁料的樣貌呈現,少見仔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和闐玉成分中陽起石中的二價鐵,經過氧化分解為穩定的三氧化二鐵,但在常溫條件下透閃石的二價鐵離子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的可能性不大,這也是原生黃玉罕見的原因。

明清老黃岫玉花片

市面上,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被稱作「黃口料」的玉料,實際上是新疆產黃色透閃石系山產玉料的通稱,並沒有特定所指產區或是玉石種類,以純黃、色濃者價高,淺黃、青綠者價低,價差很大;有些玉質油潤,但也有硬度欠佳者,可見得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所指對象十分混亂。

黃口料的產地以「若羌」及「黑山」為主。若羌地區富鐵,軟玉在鐵的作用下會帶黃色調,其所產出的黃口料,通常為很淺或稍濃的黃色,稍微閃青,水頭很好,細膩程度不錯,但似乎硬度不足。「黑山」所產的黃口料,主要靠近黑山銅礦帶,呈正黃或青黃色調,產量少,品質優於若羌黃口料,呈現端莊的黃色,或是稍微帶有黃青色調,如圖片所示筆者個人收藏,我們不難發現黑山所產黃口料,佳品呈現渾厚油潤、光澤柔和的視覺感,也是十分值得收藏的品種。

黑山產黃口料,純黃端莊,細膩油潤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