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初探之四:婆羅門教思想的融合

3月 23, 2015 0 Comments

清 銅鎏金時輪金剛造像


度本土信仰變化的歷史流程中,隨著王朝或君主的更替,佛教、耆那教及婆羅門教也輪流興替,其中或過度宏揚,流於形式;或長期壓抑,沉潛整理;或彼此觀摩融攝、批判排拒,都促使教義隨著時代的因緣而演變。大乘佛教的婆羅門化,大抵上可以就「思想」及「信仰」二方面來談。

商羯羅哲學及金胎思想 

Shankara 商羯羅造像
實際上,我們從佛教經典的發展過程當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佛教在發展的初期,即與婆羅門教及耆那教有著親密的關係,這三個宗教彼此相互競爭、卻也彼此融攝教義,譬如「業力」、「輪回」、「不可說第一義諦」等,這種情況在大乘佛法出世之後更為明顯。

西元一世紀到西元八世紀這段期間,大乘佛教在長期開展過程當中,充分地吸收了婆羅門 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同時也融合了印度各種民間的信仰文化,形成了一個嚴密而龐大的信仰體系。

西元八世紀左右,婆羅門教的改革者--商羯羅(佛教稱作勝論者商羯羅主菩薩),以大乘佛教的形而上學為前提而開展,在與當時著名的佛教論師真諦的辯論當中,商羯羅引用佛教中觀派龍樹菩薩的《中論》及《大智度論》的「勝義諦、世俗諦」、「上智、下智」--「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技巧地將「上梵」對應「勝義諦」,因此產生上智而知最高梵的真實,便說一切現象界是虛妄;將「下梵」對應「世俗諦」,因此產生下智而知下梵的創造,便說一切現象界是實在。商羯羅如此貫連「上、下梵」用來注釋佛教中觀瑜伽派的「空性」─ ─ 經由感官覺知的客體世界,就像非真實之幻相一樣,乃是由於無明所引起,如同大梵用幻力顯現的宇宙(瑪亞)一樣,實際上只有大梵(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實,將佛教攝入婆羅門教中。

同樣地,隨著印度梵思想的復興及如來藏經典的流行,唯識瑜伽學派也有了轉變而傾向真常唯心,並與印度傳統的「胎藏」思想逐漸融合,認為阿賴耶識真實、自性清淨,與如來藏無有差別,乃本來具備之佛性、法性、真如,這即是《梨俱吠陀》〈生主歌〉的金胎思想。
佛言:「梵天!汝從何因作是念言:『此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是我所加;所有世界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是我所加。』耶?」
梵天言:「世尊!我以無智邪見、未斷顛倒心故,常於如來所說正法不聽受故,我本曾作如是惡見、如是惡說:『此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所有世界是我所作、是我所化。』世尊!我今還復問佛此義,所有世界是誰所作、是誰所化?一切眾生是誰所作、是誰所化、是誰所加、是誰力生?」
佛言:「梵天!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大悲經》卷一

釋迦牟尼的教法,乃是「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知行合一的實踐之學,我們很難(嚴格地來說是不可能)僅靠論議的邏輯就可完全自證自知。在佛教本身的發展過程當中,自佛滅後就不斷地朝向偏重於學術分析及形而上學的的發展。自後期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時期之後,佛教進入了哲學思辯的領域,透過千言萬語的論述,企圖解釋「第一義空法」,反而把世尊的「聖默然」引入了「神秘主義」和「超越主義」的形而上學。承襲部派佛教而開展出的大乘佛教思想體系--中觀及瑜伽唯識,即因落入「神秘主義」和「超越主義」的形而上學,而紛紛不敵商羯羅的註釋及婆羅門教中的胎藏思想而衰退,之後的佛教便進入了的秘密時期,回歸印度傳統婆羅門信仰。

多神信仰及尊祐化身 

毗濕奴
佛滅之後,後世弟子挾的對於佛陀的追思、懷念及信仰的需求,不斷地將人間佛陀予以聖化和神化,逐漸發展、塑造成為理想中的佛陀,並對應而生種種淨土。理想中的佛陀,居則金剛寶座,行則地湧蓮花,外出則帝釋前導,梵天執傘,如有特殊事故,則放大光明、大音聲、大地震動、天雨香花、纓絡遍灑,是一個超越了人間,上升到天上,具有不可思議、玄妙莫測的神通與智慧,有著無比的威力,更同時被塑造成眾神之上最高的神。

前文提到,佛教在長期開展過程當中,在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融合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在信仰上,同樣地也融合了當時婆羅門教的神祇信仰,與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 ─創世主梵天、護世主毗濕奴(那羅延天)、破壞主濕婆(大自在天)互相成為彼此的化身。

在西元三、四世紀所出世的《大般涅盤經》當中,便以「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來。」說明佛陀與梵天之間彼此的化身關係,而在西元五、六世紀所集成的《楞伽經》也說:梵王、毘紐、自在、迦毘羅、因陀羅等婆羅門教的諸神,也都是釋迦牟尼的「三阿僧祗百千名號」當中的幾個名號。

濕婆(大自在天)

西元八世紀之後,佛教在印度本土已走向衰微,逐漸地被印度教吸收同化,最後連佛教的創教者釋迦牟尼都被印度教納入毗濕奴的第九位化身─ ─印度教認為毗濕奴有十個化身,釋迦牟尼是第九個化身,其化身的目的乃是為了降伏阿修羅,並向世人傳播錯誤的真理,藉此彰顯婆羅門教真理的真實。而佛教造像也逐漸的秘密化,譬如象徵釋迦牟尼圓滿報身、無上瑜伽的時輪金剛,便是以婆羅門傳統經典《吠陀經》中「多頭多手」的「原人」型態進行婆羅門教性力派當中的無上瑜伽法門(男女雙俢)。而婆羅門教的濕婆神則化身為祕密佛教中的種種神祇,在爪哇及柬埔寨,甚至將濕婆及釋迦牟尼視作同一人、彼此的化身。

0 意見: